《诗经》里多次提到葛。最有名的是《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再如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典故即出于此。另外还有《魏风·葛屦》《唐风·葛生》,或借葛屦以诉怨,或以葛藤喻悼亡,葛,始终是中心意象。
那么,被古人频频絮叨的葛,究竟是什么?权威的解释是:豆科葛属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茎长二三丈,缠绕他物上,花紫红色。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葛布。根可提制淀粉,又供药用。
但在上古之时,先人们又是如何了解和掌握葛的多般功用?诸如葛布、葛衣、葛纱、葛巾,那时已使用得非常普遍。而时至今日,除了用于滋补的葛粉、入药的葛根,人们却对葛越发生疏,甚至不知其为何物。南葛北参,这是当下流行的说法。而从历史典籍来看,葛在中国南北曾广有分布。除了江汉一带的周南,王风、唐风、魏风都系北方民歌,其中提到的葛,已经演变成泛化的植物符号,与桃、桑、薇、荇菜、卷耳、萱草等一起,构成了先民们原初的歌唱主题,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声。不仅如此,葛还充分渗透进日常生活,棉麻之外,葛大概是最实用的着装材料,凡是轻的薄的,诸如纶巾帔风之类,葛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原材料。
不想世事沧桑,曾经大众化的葛日趋小众,且似乎沾染了“仙气”。作为道教名山,茅山是野生葛的重要产地,更出了一位素以炼丹和医学闻名的葛洪,这位好神仙导养之法的仙家,与葛有多大关联,史书记述不详。但本为寻常植物的葛,自此变得扑朔迷离,具有了仙风道骨一般,各种传言附会莫辨真伪,就连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被与葛扯上了关系。据说诸葛本是葛姓的一支,因居于山东诸城故称诸葛。说是诸葛亮原籍瑯琊,瑯琊离诸城不远,当是祖上迁徙而至。凡此种种,亦真亦幻。
现在很少见到原生的葛,超市卖的都是加工品。网上倒是有图片,看上去叶子藤蔓甚为普通,根茎也很粗大,远不如人参那么稀缺名贵。总之草根得很,无论藤蔓,还是花和果实,都有些像山芋。后来有次在山中,终于看到传说中的葛。那是去景区游玩,当地朋友指着山野间一大片植物介绍说:“瞧,那就是葛! ”
果然,绿油油的一大片,枝繁叶茂,跟想象中的山芋颇为相似,只是都攀爬在坡上或者架子上,不像山芋随意长在地里。朋友说,若是都长在地里,就会失去野性。现在野生的非常少,真正的野葛,必长在人迹罕至之所,恰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想想也是,既然将葛与参并列,总归应该带有几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