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贷款发放时的“受托支付”办法有意义吗?

(2018-11-26 11:55:38)

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颁布实施时,要求对发放的贷款要进行“受托支付”,对一些特殊的企业、特殊的情况,特殊的支付额度可以采取由借款人进行“自主支付”,从银行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受托支付”的贷款额度远远大于“自主支付”的;并且,银行为进行“受托支付”,从具体的操作环节、操作程序、对企业的相关要求等,都相应增加了很多的管理内容。那么,“受托支付”能够真正防范银行贷款风险,真正有意义吗?

从实际的操作结果看,“受托支付”对防范银行贷款的风险意义并不大,同时还牵扯了银行大量的精力,影响了银行与借款人的效率。

首先,“受托支付”是防范什么风险呢?是要防范“挤占挪用”的风险。如果一个借款人想挤占“挪用资金”,即便是银行这笔贷款因“受托支付”没有被直接“挤占挪用”,但这笔贷款发放后,借款人的整体资金宽裕了,也可以把其他的资金“挤占挪用”,事实上,也是对这笔新发放的银行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的“挤占挪用”。并且,这笔贷款周转回流到借款人手里后,借款人仍然可以不断的进行“挤占挪用”。所以,“受托支付”并不能不能防范“挤占挪用”的风险。

其次,当银行的贷款发放后,按“受托支付”的要求,尽管资金是流到到企业的交易对手了,但实际上,这些资金仍然是借款人资金占用的一部分,其使用情况如何,风险情况如何是与借款人的整体生产经营情况,整体资金使用情况有关的。当前,银行贷款大量逾期,逾期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受托支付”未执行好造成的。所以,事后评估“受托支付”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其对银行贷款的最终的风险的防范的意义并不大。借款人如确因“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最终造成银行贷款的风险,这种“挤占挪用”也更不是发生在贷款发放之时,借款人在银行的贷款发放后,是会有很多机会、以多种方式进行“挤占挪用”的,比如亏损的挤占、存货贬值的挤占等等,甚至也可以说是借款人的“及占挪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贷款发放时往往不是最关键的时刻。

再次,从企业资金使用复杂性的角度,借款人往往都不欢迎“受托支付”,就是再好的借款人也希望自己在资金支付上有灵活性,能够随“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灵活自主调动使用资金,并且企业一开始申请使用贷款资金的计划也不是就不会发生变化的,一定要求借款人“受托支付”,反而会使借款人在资金使用上陷入被动,不符合借款人资金需求的实际,反而最终不利于银行防范风险。

第四,“受托支付”所要防范的借款人的“挤占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的行为,是借款人一次性动作行为,并且在当前的社会整体信用环境下,是少数借款人的行为。对那些真正信誉好,管理规范,有资金实力的借款人,是没有必要,也没有欲望就要“挤占挪用”银行的信贷资金的。在这个意义上,在这一点上,银行的管理是过分的。

第五,“受托支付”办法要求出台时,各种宣贯的材料,都提到的反面例子是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违规投资建设多家大型火力发电厂,而银行资金违规投入其中的情况,可这些不合规发电厂的建设是因为政府的投资冲动,项目建设的立项手续违规等原因造成的。银行当时若要想防范信贷资金被挪用到这些不合规的发电厂,通过分析直接借款人的资金需求是否合理就能够做到,“受托支付”是没有意义的,如果那时就有“受托支付”办法要求,直接借款人反而正好通过“受托支付”办法,把钱转投入这些违规建设的电厂。其实,那时的银行如不是明知故犯,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住直接借款人的信誉情况,把握住当时的直接借款人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那么大临时信贷资金需求额度,是根本不可能获批的。

第六,借款人“挤占挪用”的确可以引发银行后续的风险,尤其是那些“恶性”的“挤占挪用”。但的确有有些“挤占挪用”似乎也可以帮助银行规避信贷风险的,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有些借款人的投资眼光也未必就比银行的差,例如银行现在有多少清收回来的不良资产是当初借款人“挤占挪用”而形成的房产等。

 

“受托支付”办法实施多年来,增加了银行自身不必要的管理工作内容,增加了管理难度,借款人也并不欢迎,影响了效率,实际对银行防范最终的信贷资金风险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是设计的初衷有问题,不符合工作实际,不符合经济逻辑,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解决“挤占挪用”问题的办法。把握借款人信誉,把握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从而掌握借款人的真实资金需求,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没有把握借款人真实的资金需求情况,“受托支付”执行得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