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当前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中,“五级分类标准”存在的问题

(2018-05-29 11:56:11)

当前银行所进行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是从上世纪的1997年以后开始的。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引起国家及金融管理部门对银行贷款的安全的高度重视。              而当时国内的背景是,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景气,企业贷款大量逾期(而这些贷款很多也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开始累积起来的);由于市场价格体系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没有自由资金补充来源,“挤占挪用”行为的经常发生,合规的企业财产抵押条件不具备;同时银行一个重要的信贷配套管理办法,即为贷款企业每年定期核定合理的周转贷款额度的办法还包括受由于企业财务制度的变化的影响,已经不适用企业实际情况,造成银行原来固定每年为企业周转贷款进行的“借新还旧”工作,在技术上已经无法操作了,也加重了当时银行贷款逾期的程度。

于是,改变对贷款形态的认定办法就越来越重要了。当时,银行贷款的分类采用的是“一逾两呆”的标准。即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其中逾期贷款与呆滞贷款主要是按期限标准确定,呆账贷款的认定包括相关的定性标准。

正是在以上的背景下,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就在银行开展起来了。当时,相关的办法、规定出台时,认为采用新的办法,可以更加准确的帮助银行弄清贷款的真实形态,而过去的管理办法却是不能做到的;并且认为过去的“借新还旧”办法,掩盖了银行贷款的真实形态。

那么,我们现在所进行贷款风险分类工作,解决了明确贷款真实形态这一问题了吗?

其实,当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开始后,彻底废弃了原来的管理办法,银行逾期贷款大量产生,人民银行为扭转这种状况,当时马上出台了企业贷款转期的“四个条件”,但由于那时银行已经开始对不良贷款的严厉追责,银行经办人员没有积极性;合规的担保抵押不具备落实条件(资产评估、登记制度不配套等,并且当时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资产价值低,担保抵押价值无法覆盖已经企业已经累计的贷款额度),事实上,贷款逾期的严重情况并没有得到抑制。

再后来,随着专业资产公司的成立不良贷款的剥离,随新世纪以来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各家专业银行又“轻装上阵”了。可其实,如何确定企业合理周转贷款额度,进行合理的周转贷款的“借新还旧”办法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当经济形势一发生风吹草动,新累积贷款大规模逾期的情况也就一定会发生了。上一轮银行不良贷款向资产公司剥离后,“轻装上阵”的各家专业银行贷款的“借新还旧”从根本上从来就没停止过,只不过是已经变换了形式,以“空间换时间”,在因激烈竞争而争抢客户的各家专业银行间不断“腾挪”罢了,其实质还是在进行过去的“借新还旧”。那么,在这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起了什么作用呢?真能更好的使银行准确把握真实的贷款形态吗?似乎没有。

在实际工作中,其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不完善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开始已经快二十年了,可银行“五级分类标准”一直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首先,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一开始,由于分类的标准的不完善,各家银行不断出台各种补充规定,对相关标准进行“打补丁”,遇到的问题多,补充的文件也多,相关的各种补充标准也越来越多。就是到现在,各家专业银行的这种状况也依然存在,也仍然在不断下发关于“五级分类标准”新的规定。这本身就说明,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五级分类标准”的不完善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十分严重的。从另外的角度,这也说明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复杂,贷款企业情况的复杂,我们一开始所确定的“五级分类标准”,存在着是否适合我们国家国情的问题。其次,目前在各家专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工作中,不断产生关于风险企业类型的各种概念,如“风险客户”、“一户一策企业”、“僵尸企业”等等(各家专业银行都如此),而这种情况过去是没有的。这从侧面说明,目前的风险分类工作,相关的标准概念并不完全适合实际工作,所以各家专业银行实际工作过程中,只能对风险企业不断进行新的定义。

二、目前,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不断向复杂化发展

由于前面提到风险分类工作中“五级分类”标准一开始就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不完全适合实际工作,实际工作中各家专业银行在这样的基础上,只不断完善细化标准,也造成目前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不断向复杂化发展。首先是“五级分类标准”在不断的被细化,如有的专业银行目前风险分类类别已经变成“正常1、正常2、正常3、关注1、关注2关注3,次级、可疑、损失”,标准的复杂,也意味着相应的管理工作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其次,风险分类标准不断向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目前,风险分类的定量化标准也越来越多、越复杂,各种定量化的“矩阵表”,也越来越庞大、复杂,这是与风险分类工作最早的要强化定性分析的初衷、基本原则是不一致的。

三、目前,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不断分散化,不统一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目前,各家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公司信用业务、小微企业信用业务、零售信用业务、上述信用业务所涉及的不同担保方式下的分类标准,以及贷款进入不良的标准都是不同的,也就是基于企业规模、担保方式、逾期天数的分类标准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这也是风险分类工作不断向繁琐化发展的表现,而能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与风险分类工作最早所设计的原则、办法存在缺陷有极大关系的。

 

以上提到的三方面的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断的使风险分类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复杂的标准对应不同的管理要求,操作要求,也就造成当前整个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不断走向繁琐。涉及的管理人员增加,管理程序变得复杂,相关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对应的不同规定管理动作要求也越来越多、越繁琐(并对应更复杂的检查、考核;相关操作人员未避免违规,工作更加被动)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也是肯定会受到影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