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玉
江作良回来了。继王亚伟之后,又一公募基金大佬宣告回归。
目前宏观经济已经逐步走稳,最近的一系列政策也使得公募和私募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投资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创新型企业和蓝筹股未来几年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这5年来,江作良并没有离开投资,投资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历经5年的积累与沉淀,江作良对投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的价值投资方向没有变,但观察企业的深度更深,严谨性也更强了。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价值驱动,强调的是投资的内在逻辑。(趋势投资的本质是人性驱动,趋势投资则强调图表逻辑)
谈及投资理念,江作良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价值投资的实践。作为国内最早倡导和实践价值投资理念的职业投资人,江作良最早在广发证券工作之初,就在低位建仓四川长虹和深发展,并获益丰厚。在易方达工作期间,更是成功发掘了苏宁电器和贵州茅台等一众优质成长股。
回首过去,江作良认为,易方达之所以崛起,根本还是理念的问题。易方达率先在国内建立严谨的投研体系(趋势投资同样需要严谨,选品种要更严谨),相信价值驱动。此前国内很少投资者关注价值投资,也不认为价值投资的方法可以赚钱,市场上相信的是消息、重仓和操纵。
真正能给投资者带来盈利的机会其实是价值创造。在投资成长股时,我希望它未来至少有十倍的盈利空间,以寻找十倍盈利空间的个股方式去选股。只要有这种价值驱动,那就是赚两倍三倍还是五倍的问题了。
这涉及研究能力的问题。要形成这种判断并非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为什么重视微观(细节)研究的原因。
过去两三年,大的价值投资方向没有改变,但做投研来讲,深度和严谨性比过往有了较大的进步。
离开公募基金后,江作良自身的投研体系、投研逻辑开始逐步建立起来,而且比过往更有特点。
投一个企业,研究得比以前更深、更透。目前很多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好公司比较少,之前也有过一些教训,促使我们更深地去研究一家公司。最近两年,我们团队在研究企业深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对企业(品种的图表)的理解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我们会建立长期跟踪体系,发现一个标的后,通过多次反复地开会讨论。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时候可能推翻之前的判断。
投资都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想当然。但是,一定要尽量避免带着感情色彩去看一家公司。
对于一家公司,江作良最为看重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图表中也有核心竞争力),包括研发能力,企业品牌,管理水平,治理结构,团队能力(细节的变化),这些都属于上述范畴。通过分析形成综合判断和感觉,但不会量化打分。此外,他还看重企业的规划能不能实施(逻辑能否实现),优秀的企业(品种)一定能够实现规划,一定有足够强的执行力(价格对逻辑的执行力)。
上述判断必须具有(逻辑)前瞻性,需要提前配置,否则等股价表现出来以后再介入就来不及了。
通过这种筛选的方式,去年做的所有交易,都是正收益。
赚自己该赚的钱,理解不到的话宁愿错过。
江作良多次强调能力和方法。在他看来,同样一件事,有人做得好,也有人做得不好。
而在众多能力中,最看重的是逻辑分析能力。即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识别和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逻辑分析层层深入去认识一个事物和一个企业。
因此,江作良特别强调案头研究的能力。虽然调研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非常扎实的案头研究做基础,即使到了公司,也不知道应该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案头研究做得好,实际调研就会非常主动。
现在,我们如果要研究一个企业,可以将它分析得相对地清楚。
我们不后悔,也不羡慕别人。
我这种认识不一定对,但是,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对于未来,江作良表示会将重点放在成长股的发掘上,而消费、医药、服务将会占较重的仓位。理想是继续发掘成长的企业。周期性的也会关注,但这个不是重点。
仓位一直偏重,不会太注重择时。关键还是我们投的企业,当你看透一家公司后,你会发现其实与指数的关系度真的不高。
人是培养出来的,用出来的,而不是招出来的。我们都是通过案例去培训他们,让他们做案头研究,然后公开讨论。每个人都会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理解,然后不断地争论,不断地推演,不断地深入并看透一家公司。目前,惠正投资团队均为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均来自港大、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