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在路上·旅程 |
从远处来说,上世纪90年代的1994年,1996年和1999年几次大底均有以上这个现象。拿较近的998点来说,2005年6月6日大盘结束了长达5年熊市见底,当日的沪市成交量为53.7亿元,而在此之前的5月30日的成交量仅为42.7亿元。随后的6月8日和6月9日沪市放量达199.4亿元和203.4亿元,出现了低位巨量;2008年10月28日,1664点的大底结束了历时一年的大熊市,当天成交量413.3亿元并非地量,而此前的10月17日沪市成交量仅为270.3亿,成为探明底部前的最低地量水平。在11月中旬大盘出现了一段持续性的放量成交,并由此展开了2009年的翻番行情;2010年7月2日盘见底2319点,结束了近4个月的快速下跌,当天成交量为633亿元,这也不是地量,此前的6月28日,沪市一度缩量只有461.9亿元,在7月9日之后大盘成交量放大到800亿元之上,随后一路反弹至3186点,整体涨幅超过30%。
历史上历次地价的形成,都离不开地量背景下的重大政策支持。例如,2008年10月28日诞生的1664点大底,虽然当时的沪市成交也只有400多个亿元,但更多的是因为金融危机后管理层提出4万亿振兴经济规划,政策面向好才形成的底。但从当前情况看,A股市场正在遭受频率空前,力度巨大的利空因素的打压,无论是外围股市几乎崩盘、欧美债务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增长评级的下调,还是央行调存准基础总量相当于提准2—3次、全年控制通胀目标形势艰巨、再度迎来IPO高峰等,无不牵动市场的神经。
近期沪市成交最低至501亿元,沪深两市成交量不足1000亿元。从现在两市的流通市值来看,这已属于极低的地量了。地量的频现表明了市场观望情绪的浓厚,也说明经过前期持续的下跌,多空双方进入暂时的弱平衡状态,将面临选择。
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持续地量的出现,表明大盘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探底过程中,最近接真正底部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