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地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
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读书要掌握方法,不可读死书。
不能死读书,要积极将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行动中去。同时要学会总结和把握事物本身的规律,忌蛮干。
涨潮之境,昨夜江边春水生,春水喻读通书,能一以贯之比喻顺境,蒙冲巨舰一毛轻喻读通书,无所滞碍;今昔对比:说昔日之情,向来枉费推移力,喻读不通书之苦境,说今日之境,此日中流自在行,喻读通书之乐境。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蕴含哲理。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读书想要能够清明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以镜喻池,半亩方塘一鉴开,方塘实为书,开书如开镜,写方塘映照之美,天光云影共徘徊,喻书中之丰富,说理,提问映照明晰之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喻书中道理之清明高妙。自答其关键,为有源头活水来,活读书,读活书,不断地悟道。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
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