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哲学体系的困惑

(2010-09-23 08:59: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剪报备查

摘于“左岸读书”有增删

    中国古代的智慧,经过千年,现在依然可以用“子曰”什么什么,或者“俗话说”什么什么的来对我们周边的现象进行解释。但一直没有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帮助我们做判断。俗语里面的正确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成双成对的以反义词的方式出现的。这么做,也有道理;不这么做,有另外的道理。事后诸葛亮的情形居多,锦囊妙计类型的比较罕见。

    比如对于坚持一事,有人说坚持就是胜利;立刻就会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失败,有人说,面对失败没有关系,只要接着去做,失败乃成功之母嘛。“我来给你举个例子,某某某在经历了100次失败后,在101次,就成功了。”也有人说,这叫钻牛角尖,这叫不到黄河不死心,这叫。。。。如果我们看语言中的词,也是同义词中间即有褒义词说法,也有贬义词说法:赞扬,吹捧;果断,武断。

    任何事物或者行为,都有好处A和坏处B。看似有道理的道理总是仅仅告诉我好处A,却从不谈坏处B;对于恶行,也只告诉我们B,却忽略了A。这就让我们觉得只要是道理,都很有道理,却对于做决定没有太大裨益。

    先人们只告诉了我们道理,却缺少系统的推理来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情况下应该应用哪一条美德。比如,在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已经失败了三万次了,到底应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呢,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呢?给定的信息下做同一个决定,到底是果断,还是武断呢?

    “炒股的要义,就是低买高卖。你看啊,老张10块钱买,15块卖,赚了;老李,19块钱的时候,别人都说不要买,结果他买了,你看现在,涨到30块卖了。你要向他们学习啊!”

    这些真理一样的道理,实实在在的传奇故事,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怎么知道现在是高点还是低点呢?(究到底还是需要一个科学的推理过程,需要逻辑,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哲学、方法,而不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同样,有些‘专家’的讲座讲到最后,给听者的印象仍是云山雾罩,左看左有理,右看右有理,但就是没办法下手,或一下手还是错。)

    你告诉我某A坚持读完大学,成了伟人;某B,大三辍学,成了伟人。但对于我,到底读还是不读下去呢?应该学A还是B呢?就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有人会说,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当时的状况,但是,中国文化和教育让中国的学生往往在关键的时候做不到正确思考或运用正确的思考方法,瞻前顾后是需要的,但中庸的文化却使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果断的决策,成人后更是如此---只有少数学校和专业设有逻辑学课程,而恰恰这门课程是最基础的,是应该普及的学科。)

    因为没有设定具体场景,多少年以来,美德A以及和它相反美德B,从来没有正面的争个高下来,好像京剧里的《三岔口》,黑灯瞎火的摸了半天,谁都没有碰到谁,却分别井水不犯喝水的传承了千年。(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中,大陆甚至不如台湾人反响强烈,台湾人尚且知道开上船去钓鱼岛和日本鬼子面对面,而大陆人只有少数人能做出一些激愤的举动,大多数人是各行其事,有点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意思,索尼电视机照买,丰田汽车照买。文化的毒害力量实在是巨大无匹,龙的血性已经从骨子里被提炼了出来,没有血性的龙只能是虫。而虫早已经在悄悄的吸收血性,它们甚至发动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不要怪政府,事情还要从我做起。)

    对于近代的西方哲学发展,我觉得有些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他通过设定一个又一个场景,逼得哲学家对此进行确定的回答。有点像哲学里的物理实验。在参数固定的情况下,追求一个固定的结果。比如在关于道义的讨论中,有一个争论百年的经典问题:

    刹车失灵的火车在轨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个工人,另外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作为扳道工的你,会不会把火车扳到只有一个人的铁轨上?

    这个给定的场景逼得每一个哲学家回答“扳还是不扳”这样确定的答案。对此,实用主义者,绝对主义者,义务论者,结果主义者,自由意志主义者等等不同的学说,给出不同的答案,或者给出相同的答案,却是因为不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反对者针锋相对的再次举出另外一个场景,将对方的学说的推论过程应用其中并且产生一个荒谬的结果,并进行改良。如此往复前进。每一个参与者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一步(近代经济学说的演绎和发展正是如此),正如物理学,天文学或者化学等学科那样。

    希望我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面,认真的坐下来,不高谈什么事应该做的,而是多一些固定场景的较真的讨论,进行逻辑上严格的推导。道理,怎么讲都行,而决定,是非此即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