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K线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自己在转圈,一圈圈的转,最后又转了回来,搞指标研究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每次感受又不同,似是‘年年桃花开,今年别样红’!也许是螺旋上升。
但是,这不是一种突破的感觉,而是一种徘徊。说明在感悟的过程中没有找对方向,没有找对切入点。如果找对了切入点,就会有一日千里、今非昔比和如释重负的感受,灵台中一片空旷,想象的空间完全打开,再去看问题时,视野变得开阔,不再是局限于一个窄小的小范围,不再是为几个参数再去计较,甚至完全抛弃指标和公式。
记得一个朋友给我说过,他用均线来做公式的计算基础,比如金叉、死叉、走平、角度之类,我没有直接说出我的意见,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用小麦磨面粉,一层层的筛子过后,最后出来的是雪白的面粉,而丢弃的麸子并非没有营养,现在的人生活水平高了,常常有‘三高’的毛病,这时,许多人又回过头来去吃粗粮,这就说明,当初磨面粉时还是遗漏了有用的东西,比如维生素A和纤维素等等。均线是从那里来?它也是从价量中来的,而在均线产生的过程中,已经将K线的灵动、快速及敏锐性钝化了、压抑了、熨平了;这仅仅相当于第一道筛子,就已经把很多有用的内容遗漏了;然后,他又用均线再去加工自己的公式,期间的运算更有可能将均线进行异化处理,出来的结果,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计算的结果中怎么能有灵动性呢?怎么敢拿这个公式来拯救苦难的灵魂呢?你还敢拿公式来指导操作么?难道不是离开真理越来越远了么?
其它的比如依靠MACD、RSI、kdj、cci等等指标想寻找市场本源泉的想法和做法,只能是和上面所描述的道理一样,会离开市场之‘本’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
最真实的信息就在价格和成交量中!为什么要抛开价和量,而去搞其它研究呢?是不是舍本求末呢!
进入主题,本篇主要是讲买和卖的操作策略问题,而不是讲基础的研究问题,以上问题我们早已经讨论过。
一个优质品种,既然通过了趋势投资法则的筛选关,就不会是一个平庸的品种。未来一段时间完成涨升幅度的可能性极大,但在买入时,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策略来支持,比如越跌越买。而不是着急火火的不论价格高低先买入才安心。
一个涨升中的品种,一旦出现一些不利、不和谐因素,同样需要相应的策略来配合,比如越涨越卖。不要侥幸的认为,自己会卖在最高点,有些品种确实还能继续上涨,比如在市场相对活络之时,冲击力和惯性衰退时间会延长,但超越预期的事情不会总发生,我们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侥幸而让理念和技巧成为摆设。也许这一次你赚到最高点,很可能在今后的某一次,你会因为这种侥幸心理而全军覆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