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寿诞时,友人赠书卷,其文为祖父所提,友人所书;祖父经医六十余年,专一于儿科,能将这段文字拿出来让友人做卷,必是对医道的感悟!
为医欲达妙术难矣,治儿病更难;黄帝时以颅囟经治儿病,难一;脉诊儿脉微快,哭啼难确,难二;儿骨不成,声未正,啼笑不常,难三;问不能言,言难取信,难四;儿脏腑柔弱,易虚实寒热,医目不识,犀珠龙麝何能治病,难五。
感谢学海无涯和magi的热心帮助,查证其中难字“囟(xìn)”!
儿病的治疗与股市有一比,其意其理相通;儿病,小儿不能言,父母心急如焚,医若不得方,必误之;然祖父诊所并未示于街市,远近邻里相闻其医术者众,常有驱车百里求医者,且儿病无一延误;我至今仍惊诧老人的医法:只一小纸包,包得三五片(味)西药研磨后的粉沫,分三五份,嘱小儿父母服药方法后,曰“药后病必去”,再无其它措施,遂安排医者返家,奇怪的是九成多的小儿均得以康复;还有一儿科常见病“腮腺炎”,凡携小儿来求诊者,老人只给患儿注射一针自配药剂即可治愈,且再无复发者返医;后来问及此事,祖父教导:凡事必有起因,治病须由根入手。药不需多,对症即可。这和大医院动辄输液、扎针、氧气、消炎多管齐下的做法有很大区别。
这句话我们拿到市场来说:看K线抓住最关键的看点,找出最有效的暗示;K线和患儿极似,均不能言,或病,或瘟,或冷热寒暑,或上吐下泻(或大涨大跌,或小涨小跌,或连续涨跌),或晕厥痴傻,均需医者细心观察和揣摩。投资者如同患儿的父母,心急如焚,如若能练得一双金睛火眼,加之基本的医道,儿病极易诊治,K线也极易把握。
然事实上社会有分工,多数父母不明医道,也没有练得一双金睛火眼,因此医者才有其职,祖父每天接诊患者从不间断。如同证券“市场上大多数人都是错的”,实因大多数投资者没有专业的眼光,对手中的宝贝不能明辨,不知寒热暑冷,因此才有证券分析师的职业存在。
所以再次提醒:证券市场是一个斗智斗勇的场所,并不是一个斗狠之地。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行!行走于市场中如若倍感力有所不逮,最好还是与有经验的朋友结伴而行比较妥当。
博客每天写的确实不少,一开始是当做一个检验自我对市场认识的记录平台,后来大家支持积极,所以就坚持下来了,现在发现看客是不少,说话的少,可能是大家已经淡漠了这种方式;
如果对大家没有什么帮助的效果,我不清楚这样的做法有没有效果?其实我也觉得挺没劲,不如停了,我自己通过快一年的博客记录,已经验证了自已的市场分析技巧,也完善了操作技巧。也该是收笔(每天的盯盘会减去,只保留简化的市场分析)的时候了。要不这样,我会得腰间盘突出的。
谢谢大家这么长时间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今天回顾了一下朋友们的留言,发现“月下人”问过许多问题我都没有及时回复,在此表示抱歉。他问过“买一些什麽样的书适合我现在的情况呢,谢谢。您现在讲得越来越详细了,很奇怪您的资料是从哪里搞到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看过不少书,说真话:后来我发现这些书很少有真正能帮助到新来的投资者,所以我有过一篇“读书!中毒?”的文章。其实证券市场更像一所学校,是学校就要有老师,有教室,有学生,也许将来真的会有人开办证券投资学校(算是一个创意吧)。与现实生活中一样,靠自学成才的人不多。因此,我认为在目前没有类似学校的情况下,只有靠自学了,博客“备查”分类中推荐过几本书和课件,你可以下载来看看;主要的还是要找一个好老师,我就是因为遇到了几个好老师,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才有今天的一点点收获。
补:文章刚刚贴上去,想不到几个朋友立刻写了自己的想法,很感动,也说明朋友们的信任和关注,下面的朋友误解了我的意思,也许是我没有表达清楚,我只是不写每天看盘的经过了,博客每天的分析和个人感悟还会继续的,只是会简化不少。毕竟这里已经是一个乐园。有许多朋友们常来常往。“冰凌蒙”让我又明白了一件事情,大家只所以都没的说,是不是因为我全说到了?这种单向交流是不会有进步的。我也不可能全说到。我也会有失误,希望朋友们不要吝惜文字!只要不是人身攻击,说什么都行的。
附:颅囟(xìn)经,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二卷(一作三卷)。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之所存乃辑自《永乐大典》的《四库全书》本已非全帙。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源、病证,再次为惊痫癫证治、疳痢证治及火丹证治。文字简略,是现存较早的儿科专书。现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序言
夫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尝览《黄帝内传》,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仪阴阳之术,三才一元之道,采御灵机,黄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爰自精凝血室,儿感阳兴,血入精宫,女随阴住,故以清气降而阳谷生,浊气升而阴井盛也。甚者二仪互换,五气相参,目睹元机,非贤莫达。谓真阴错杂,使精血聚而成殃,阳发异端,感荣卫合而有疾,遂使婴儿才养,惊候多生,庸愚不测始末,乱施攻疗,便致枉损婴儿。吁哉,吁哉,遂究古言,寻察端由,叙成疾目,曰《颅囟经》焉。真凭辨证,乃定死生,后学之流,审根据济疾。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气乘之,则母情先摇,荡漾炽然,是阳盛发阴,当妊男也。六脉诸经,皆举其阳证,所谓妊衰不胜脏气,则触忤而便伤;妊胜而气劣,则母疾三五月而发,皆随五脏。心脏干,而口苦舌干;肺脏竭,而多涕发寒;肝脏邪,而嗜酸多睡;脾脏发,而呕逆恶食;肾脏困,而软弱无力。脏妊气平则和而无苦,胎若劣而强得脏养,至生亦乃多疾。二仪纯阴之证,升杂真一者,谓阴发阳,则父精薄,妊当成女也。六脉诸经皆发阴证,若血盛气衰,则肥而劣气,若气盛血衰,则瘦而壮气,余脏妊之气,皆同男说。孩子处母腹之内时,受化和之正气,分阴阳之纪纲,天地降灵,十月而化,万物以生成,随其时变,大理清纯,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一月为胚,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分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脏,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灵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俱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生人也,十月气足,万物成也。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物,以静为源,是知慎子调护,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长生耳。故小儿瘦,盖他人之过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