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评一体化”需理清的三个问题

(2023-09-25 15:23:34)
分类: 读书文摘

怎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呢?笔者认为,必须着重理清“教”“学”“评”三个层面的问题。


 “教学评一体化”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纵观当前基础教育学段的教学,讲授式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偏离素养教育,学生很难将知识转化能能力。“教学评一体化”应该面向的是学生,即将学生置于课堂的正中央,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天气与气候”章节内容时,教师可将“收集本市或你感兴趣的城市近一周的天气预报资料”任务提前布置下去,课堂上采用问题式教学,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学生课堂主要围绕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天气预报如何影响日常生产和生活,怎样为保护洁净的空气出一份力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合,理解天气与气候,体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观念,这样其主动发现地理问题、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本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得到落实。

 

“教学评一体化”的重点是思维而非形式。“教学评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落实素养,只有将教学改革的方向确立为“提升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素养的达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章节内容时,如果仅从知识角度上讲,只要讲清楚“世界语言的分类”“世界三大宗教”两大版块内容,但如此一来学生仅了解知识,却没有真正落实素养。比较深度的学习方法是:创设“我是某国宗教文化讲解人”的情境,让学生从宗教的产生、代表著作、代表建筑、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阐述,学生在此基础上会体会到不同宗教的差异,进而形成理解语言和宗教的综合思维。


“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是过程而非结果。如何实现“教”与“评”的有机统一,是“教学评一致性”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其中,“评”的把握尤为关键。常规的学科教学,多是从学生学习的结果出发去评价,即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不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对于教师“教”的改进效果不够深入。对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而言,应该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以发挥“评”在“教”和“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例如,在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章节内容时,不只是将学生对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记忆结果作为评价的要素,还应将学生对于行政区划的理解、记忆的形式、有特殊地理意义的省级行政区域的理解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还要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只有将面向过程的评价落实到位,才能全面分析学情,实现真正的精准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才会逐步走向深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