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脱机策略与问题
(2008-08-18 15:56:54)
标签:
呼吸机控制通气气道自主呼吸脱机拔管气囊漏气试验健康 |
分类: 呼吸病与呼吸机 |
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在原发病恢复后需要及时考虑停机拔管,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并发症,减低治疗费用,并避免呼吸机依赖的发生。
1、撤机的准备
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原发病得到控制之后就要开始考虑脱机,有必要对脱机进行评价,可供参考的指标很多。
问题
用于鉴别可以耐受自主呼吸能力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应该是多少?
必要的血红蛋白水平应该是8g/dl还是10g/dl?
是否必须患者可以被唤醒时才能考虑停止通气支持?
最近报道91%的严重脑损伤患者(Glasgow评分≤4)被成功拔管。
2、自主呼吸试验(脱机试验)
采用T型管试验与压力支持试验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T型管需要克服气管插管增加的阻力和无效腔所需要的功,似乎压力支持更为有利,因为克服通气回路中压力的平均水平大约是7cmH2O(4~10)。
30分钟的脱机试验是足够的,有研究证明进行30分钟试验和2小时试验的比较,脱机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问题: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决定进行脱机试验的指标与拔管的指标似乎是类似的。动脉血气的结果是否有用?
是否可以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决定拔管。持续双水平正压通气有助于改善COPD和带有内源性PEEP的哮喘患者对脱机试验的耐受性吗?
脱机试验失败怎么办?
大约有35%的病人不能耐受第一次脱机试验。可以使用T型管试验、压力支持模式或同步间歇指令控制通气模式,大量的研究显示并非某种方法具有更多的优势,但同步间歇指令控制通气的脱机过程似乎会更漫长。
两次试验的间隔时间应该是24小时以上。一天中多次脱机试验对于不会迅速发生逆转的肺组织施加持续性的机械变化并非有利,脱机试验失败会加重呼吸肌疲劳。其疲劳的恢复至少需要24小时以上。
问题
计划性脱机试验是否更好?
有必要对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模式下的一天一次的脱机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无创通气有用吗?
有研究发现脱机试验失败的患者拔管后立即给予无创通气效果不错,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患者。
计算机管理的作用有多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3、拔管
决定气管插管拔管在于患者气道功能和患者的气道保护能力。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女性、肿瘤和反复插管等与上气道阻塞发生有关。
气囊漏气试验
用气囊漏气试验预测拔管后是否会出现喉头喘鸣。一项研究发现泄漏不足110ml可以发现那些具有喉头喘鸣风险的患者,然而如果阳性试验结果,既没有气体泄漏并不能提示可能拔管失败。
咳嗽和气道分泌物
咳嗽力量和气道分泌物的多少对拔管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发现拔管成功与咳嗽力量呈正比,与气道内分泌物呈反比。咳嗽没劲以及气道分泌物多提示拔管容易失败。
问题
预测拔管成败的最好的因素是什么?
气囊漏气试验的结果是否能够得到证实?
用无创通气避免再插管的作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