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例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领域,是一节图形的认识课,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二者之间关系,具有了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作准备,由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的学习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学情调研汇总发现:1.学生对于“形”与“体”的区别比较模糊。2、学生对于面的认识经验相对丰富,对于棱、顶点非常的陌生。
3、学生对于研究几何体特征的方法几乎为空白。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因此,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力求整体把握教材,注重学段衔接,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关注课堂的生成,将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抽象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比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意义。
2.提高观察、抽象、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掌握研究一类问题的学习方法。
3.感受长方体、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2个)、正方体模型(1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模型2个、正方体模型1个、框架材料、尺子、研究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各异,请看(出示:果汁盒、微波炉、魔方、电冰箱、奶粉盒、洗衣机、足球、牙膏盒、骰子的图片)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01.JPG
这些物体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形状是正方体的?
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板书:长方体),魔方、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板书:正方体)(用课件在将物体分类的同时,将物体抽象成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02(2013-5-15.122804.766).JPG
大家找的这么快,看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许多独有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理念:从生活中引入,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能充分暴露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原始状态”,并且借助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完成由实物到几何体的抽象过程。】
二、突出主体,顺思导学
(一)认识面、棱、顶点,确定研究方面
师:前面我们研究过平面图形的特征,回忆一下是从哪些方面研究的?
生可能说:我们是从边和角两方面进行研究的。我们研究了边和角的数量,还研究了边的长短,角的大小。
师:今天我们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呢?
生可能说:从它们的面、边、角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模型介绍面、棱、顶点,最后用课件演示一遍。
师:这些平平的地方是面,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研究平面图形已经积累了方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环节注重学生的初步感知,采用尝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确定研究方面,为下面学生借助模型,探索抽象特征做好铺垫。】
(二)借助模型,探索抽象特征
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给大家几点建议(课件出示:温馨建议):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03(2013-5-15.123532.861).JPG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了解每个小组完成的情况。
小组汇报、补充质疑,教师适时引导提升,板书相应内容。
师:咱班同学很会研究问题,不仅能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而且能讲出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师:(指着板书)这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二者有什么区别?
生可能说: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所有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生可能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后课件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
师:当长方体的所有棱变的长度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如果我们用这样一个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出示下图),你觉得该怎样填呢?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04.JPG
(三)拼插框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大家合作发现了长方体这么多的特征,对长方体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想不想拼插一个长方体框架?(想)
小组比赛拼插长方体框架。
展评长方体框架。
师借用学生拼插的框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收起来)你们现在还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能)现在我让它变一下,看好了——
1根,2根,剩长、宽、高的三根,
师:至少保留几根小棒就能确定一个长方体的样子?
课件演示:在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底面上较长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棱叫做长方体的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05.JPG
课件给长方体标注数据,你能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变换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它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注意观察,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变成什么了? 这时叫棱长。(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进行观察、操作、想象、比较,去发现、探究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通过选用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拼插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再一次感知12条棱的关系,边抽边想象完整长方体框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总之,此环节将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抽象能力。】
四、巩固拓展,深化新知
1、师:(课件出示:图1)这是个长方体吗?长方体不是有6个面吗?怎么现在只看到了3个面呢?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06(2013-5-15.125205.850).JPG
其他的面在哪呢?是这个样子吗?(课件出示:图2)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07.JPG
师:这就是书上标准的长方体的平面图。(课件出示:图3)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08.JPG
师:现在你知道它后面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是多少分米吗?宽呢?
左面的面积是多少呢?
2、想象描述前后、左右、上下面的形状,想象完整的长方体的形状?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09.JPG
3、选一选(注:描述比划形状,选择,质疑不选的为什么不是?)
一个物体长3分米,宽2分米,高0.4分米。
(微波炉、粉笔盒、笔记本电脑)
一个物体长1.2米,宽0.8米,高2米。
(衣柜、洗衣机、饮水机)
一个物体长22厘米,宽10厘米,高2厘米。
(电烤箱、铅笔盒、书柜)
【设计意图: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上的练习,在学生历经想象描述、估计比划、比较选择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五、全课总结,梳理评学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可能说:我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师:除了知道特征以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生:……
师:对呀,同学们今天我们根据研究平面图形特征的方法从面、棱和顶点3方面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有序地数我们知道了它们的数量,还研究了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短,以后我们还会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大家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研究。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送给大家一首有趣的歌谣,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歌谣)
长方体和正方体
面棱顶点分清晰
8个顶点6个面
12条棱记心里,
长宽高交于一顶点,
长、正方体关系密。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http://file2.qlteacher.com/xx2011/images/upload/2013/05/15/10.JPG
【设计意图: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不仅将教学内容结构化,而且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环节学生谈收获的基础上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研究立体图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升方法的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