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箔剪纸的历史与应用
陈竟
 
     
什么是金箔?金箔就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除了金箔外,用白银锤成的薄片,叫银箔。用黃铜锤成的薄片,叫铜箔。用白锡锤成的薄片,叫锡箔。
     
中国金箔历史悠久。现在,有的学者认为金箔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今南京龙潭地区(江宁)是金箔的发源地,相传至今己有一千七百年历史。
     
我认为,早在夏商时代,我国金箔已经产生,而且应用到剪镂工艺。我从亊中国民俗剪纸史研究发现,在汉代植物纤维纸未出现之前,我国先民就用金箔、布帛、皮革、鱼皮、树叶等薄片材料剪镂图象,制作工艺装饰品,那时叫“胜”。胜的含义是形容正等、优美、超众、镇住等,象征能力和威力,引申义为辟邪、吉祥的灵物,是巫道的“辟邪物”、“禳镇物”。
“胜”是古代圣人模仿鸟兽冠角而制作的妇女首饰,后来发展到服饰、器饰、祭祀等。形式演变为多种,名称不一。按材料制作划分,用金箔的叫金胜,用银箔的叫银胜,用铜箔的叫铜胜,用玉片的叫玉胜,用彩色绸帛的叫綵胜。按内容和用途划分,有华胜、人胜、幡胜、方胜、厌胜等。古代,金胜、银胜、铜胜、綵胜应用广泛,在元旦、立春、人日节时,皇帝要给文武官员按等级赏赐金胜、银胜、铜胜、綵胜礼品。金胜、银胜、铜胜用途多种,大致用作头饰、面饰、服饰、器饰。例如:相传春秋时,晋国从王室到民间都流传贴绣“金十果”鞋花和枕头花。就是用金箔剪成十种果子(石榴、桃、佛手、枣、桂元、荔枝、白果、葡萄、柿子、香瓜)纹样贴于红缎面的鞋帮或枕头上,并用丝缀绣上。因十种果子是金的,亦叫“金果鞋”、“金果枕”。另外,还流传用彩绢和金箔制作“宫花”。这种“宫花”由两朵并蒂红花组成,每朵花各分十瓣,上竖五瓣,下垂五瓣。十果纹样分布在“脚穿此鞋,头戴此花,以显耀其光彩。姜氏系齐庄公之女,她愿让晋国所有女子出嫁时都能像她一样共享其美,因而从宫中传于民间,称为“晋国鞋”和“宫花”,成为晋国上下女嫁必备之物。这种工艺古代叫“贴金花”。到唐代,不仅服饰上贴金花,而且脸上也贴金花,叫“贴面花”,又叫“贴花钿”、
“贴花靥”、“贴花黃”。头上戴金花,叫“戴花钗”、“戴步摇”。贴面花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湖南长沙曾出土一件战国时期楚墓木俑和现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的一件战国时期木俑,以及河南信阳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木俑,她们的面部都装饰有成。史书和诗赋作品中也有不少对妇女贴面花的描写。《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面花,画为云凤虎飞升。”秦汉以后,贴面花的风俗仍然流传。再如:河南出土的一件商代金箔镂空的“金胜”夔凤纹。类似这样的金箔夔凤纹、金箔阳鸟纹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中也有发现,例如∶商代《象纹》饰片。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金箔镂空《太阳神鸟》、金箔老虎、金箔凤凰、金箔蛙饰、金箔鱼形饰等,这也是镶嵌在某种物品上的工艺装饰品。又如:河南辉县等地不少出土的战国铜壶、铜镜、铜豆,上面镶嵌的金属簿片图像也都是用金银箔制成,其中有两件作品特别精彩∶一件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银嵌狩猎纹铜鉴》;一件是四川成都出土的《银嵌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这两件作品图像都是用的银箔,这种工艺方法古代叫“金银平脱”。什么叫“金银平脱”?它是用金箔、银箔剪镂图像贴到漆器、铜器胚胎上靣,再刷漆或铜液,待干后打磨,留下金箔、银箔剪镂图像。这种工艺在秦汉以后一直流传。
 
http://s4/mw690/001aZVhkgy6X9LpFcifc3&690
金箔太阳神鸟(四川金沙遗址出土  商代)
http://s9/mw690/001aZVhkgy6X9LqHIw098&690
金箔夔凤纹残片(河南出土  商代)
http://s16/mw690/001aZVhkgy6X9LrSghx5f&690
金箔象纹(商代)
http://s10/mw690/001aZVhkgy6X9Lt2Lc549&690
红铜镶嵌龙(战国)
http://s1/mw690/001aZVhkgy6X9LC6MRGd0&690
银嵌狩猎纹铜鉴(战国)
http://s2/mw690/001aZVhkgy6X9LxyMxjb1&690
贴金花凤(战国)
http://s13/mw690/001aZVhkgy6X9LzLKKE9c&690
贴金花(汉代)
http://s6/mw690/001aZVhkgy6X9N1Z8IBb5&690
贴金花(汉代)
http://s15/mw690/001aZVhkgy6X9MOdkMS9e&690
 羽人花鸟(唐代金箔铜镜)
 
http://s12/mw690/001aZVhkgy6X9NTK6JZdb&690
贴面花   唐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