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剪纸补钙

(2015-09-14 19:30:49)
标签:

情感

给剪纸补钙

 

段建珺

 

 

俗语讲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被誉为民族历史文化活化石的中国民间剪纸,在伴随着民众生活传承发展了几千年后,面对着强势的经济全球一体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全面而迅猛的到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忽然已“一夜雨打梨花落”,离我们渐行渐远了。眼下,各种剪纸活动和展事纷纷在热火朝天地举办,但当我们热切地面对那些似曾相识的剪纸,踬踤往返、身境其中时,却很难再找回当年那份亲切感了。剪纸真的已离我们很远了吗?是剪纸离开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剪纸?

观当下剪纸界,剪纸创作一味的求大、求繁、求多,动辄数十米长卷,幅胀纸满,颇有让观者的眼球不到破裂誓不罢休的味道。再观作品,从各色线描物型,不是国画的翻版,便是各类黑白画、装饰画、版画或油画的克隆,甚至到了把素描直接通过电脑制作,然后又通过纸的镂空翻版出来,美其名曰:新写实主义剪纸。当代人的剪纸离我们的根越来越远了,悲哉,当下的剪纸界在看似繁茂争妍的景象中已濒临“四面楚歌”的境地。剪纸怎么传承和发展,似乎已成为当前剪纸界的核心问题,我认为这一问题终结到还是人的问题,具体的说,也就是归结到我们传承人的问题,我们真应该为当前的剪纸补补钙了。

传承剪纸,我认为核心的首要问题是务必要心怀虔诚地向农村老大娘学习,这是关系到剪纸方向和方法的问题。十余年前,陈竟先生与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一次长谈中便语重心长指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至今想来仍振聋发聩。我以为,学习民间剪纸是一项长期的、无条件的、精髓的学习过程,而最忌讳采风式的、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有条件或创造机会和她们生活在一起,了解她们的剪纸和生活,与他们一同悲喜,培养与她们的情感,我认为,只有这样,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着一种真挚的情感去学习和传承该地域真正的本原的剪纸文化,那出来的东西才有含金量,才厚重,不然只能是做作、浅薄、苍白无力的表面模仿,最终变成为一种“作秀”。这也是我们在剪纸传承和学习中最为致命的危险,尤其是对于一个真正想成为有着丰厚传统底蕴的剪纸作者来说更为重要。

剪纸之“剪味”乃品赏剪纸、传承剪纸的第一问题,这“味”从何来,何“味”之有?剪刀与纸,一刚一柔,刚柔交错间,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角度的仰合,无不在作者创作情绪的波动下流泻。或含蓄隽永,或张扬洒脱,或恣然飘逸,或文静柔美,给人以别样的审美情趣。故一幅剪纸,若要能配称之为“艺术”,内容再好,或所谓的“构成”再好,若这第一问题——“剪味”过不了关,则难称为剪纸矣。

     除此,我还以为,要想以自己的作品打动人,首先要做到自己便是情感的酿造师。任何艺术的表达都是感情的流露,剪纸艺术也不例外,理性与感性永远是其艺术表达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若理性大于感性,艺术便在表现中自我消弱了力量;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充分理性基础之上的最大的感性宣泄,艺术才越有力量,才愈能打动人;理性大于感性,作品中就难免流于机械和规律性,这样的结果也能产生美,但这种美在很大程度上是浮于手工技艺之美。技艺美是明的,看得到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往往是能够看得到的,摸得着的美还不会是美的最高境界,应该说,美是给人带来无限审美思考和启发的东西,令你在它面前捉摸不透,神秘而浪漫,回味无穷,这应该才是我们要的东西,也是我多年来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所在。

          

(作者系中国剪纸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剪纸艺术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高级研究员)

 

http://s1/mw690/001aZVhkgy6VqGdwunCc0&690
驯烈马    段建君
http://s10/mw690/001aZVhkgy6VqGeIaNP79&690

马背祝福    段建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