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竟谈守岁与拜年民俗

(2015-02-15 21:09:13)
标签:

文化

陈竟谈守岁与拜年民俗
人民日报记者  姚雪青
 

                     除夕守岁:祈祷“福禄寿喜财”的幸福观从未改变 


http://s1/mw690/001aZVhkgy6Q0ff1t4Yb0&690

 
        百节年为首。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最有广泛影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这个传统的综合性、阶段性大年节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在中国传统年俗中,从农历腊月八日到正月十八日元宵节落灯,一些地方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日都算做“年节”。而从忙年、迎年,到过年、贺年的过程中,包含着喝腊八粥、置办年货、扫尘送灶、张贴年画、吃年夜饭、燃放鞭炮、辞旧迎新、赶逛庙会等繁富多样的节日民俗事项中,“守岁”是其中最能体现春节年俗文化的活动之一。“守岁”起源于何时?为什么要“守岁”?这要从“年”的话题说起。
    “春节已经走过了三千年历史,它的发展变迁与‘年’这个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与上古先民时间感受和时间意识有关。”民俗文化艺术专家、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介绍,古书《尔雅》上称,“年”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周代,意思是“农作物的丰收”。在甲骨文中,“年”这个字是人背着禾苗的象形字,指收成。在当时初始的农耕社会里,五谷丰收是最重要的大事,自然也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节日。
      我们知道,谷物收获的季节是在金秋的十月。因此,周人以夏历十月未十一月初作为年终岁首。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正式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也叫“正旦”、“元日”、“元旦”等,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延续了下来。
      随着国际交流与西洋历法的引进,民国时期将农历过年即“春节”与公历“元旦”进行了明确区分,分别代表农历与公历中一年的第一天。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春节”的由来。在民间,由于大家都已经习惯将春节等同于岁首,并且将年未也包含在春节系列民俗活动中,所以,我们将上古开始的年终岁首的年节祭祀与庆祝活动都囊括在传统春节范围之内。
      陈竟告诉记者,据史籍记载,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守岁”的传统,是从晋代开始出现的。守岁的意思是,全家人通宵不睡觉,熬夜迎新直到天明。
      说到“守岁”的来历,有几个说法。有一种具有神话故事色彩的传说是,“年兽”是一种会伤害人的神怪,为了抵御和驱赶“年兽”,人们都在旧历年的最后一天团结一致地采取一些辟邪祈福活动。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守岁需要熬一整夜,身体病弱的人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守岁代表着身体强健,有着“祈求长命”、“延年益寿”的内涵,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为老人、为父母祈寿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人人都会守岁。
      守岁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中之一是“岁火与灯烛”,也就是堂屋或者庭院内的灯火烛光,在除夕夜通宵不灭。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这一表现有所不同。南方守岁以家族为主,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燃旺的炭盆周边守岁祈福;在北方,守岁则是以宗族为主,在祠堂门口空旷之地烧起煤炭、木柴火,人们从旺盛的火堆上跳过去,以燎除身上的邪气,祈求新年好运兴旺。
       守岁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点灯照岁”,就是把蜡烛、灯笼点亮一直燃烧到天明。在明代,屋里屋外所有的房间都要点亮蜡烛,甚至床下、缝隙中都要照亮。并用漏孔的小蒲包袋,内装生石灰粉,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打印起密密匝匝的元宝形石灰印子,以达到祛除“虚耗”、财源充实的愿望。
      陈竟介绍,守岁在最初是一件纯粹和严肃的祭祀祖先、鬼神的宗教活动,带有庆祝农耕丰收和祈祷吉祥的意义,在唐宋元明清的延续中,又不断演变增加了娱乐活动的元素,例如搭起戏台子表演戏剧杂技等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守岁之日还戴着“傩面具”跳舞,以祛除鬼邪。在中原、西北地区,也有这种在室外戴着面具演跳舞驱邪的风俗。在东南地区,人们熬夜守岁,为防止坐着打瞌睡,于是便用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也有的人家开始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造成了除夕守岁欢乐的最高潮。
      到了现代,无论南方北方,守岁一般都是在吃年夜饭、看春晚节目、放鞭炮和打牌打麻将中度过,也有人会去寺庙撞钟烧头柱香,这是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传统活动了,以往这些繁复的民俗活动已经很难在城市看到了,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保留了一些,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展示。这一方面是传统社会中宗教色彩的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年俗活动的宣传不够,以及洋节盛行带来的冲击。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们在守岁中所祈祷的“福禄寿喜财”幸福观从未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陈竟说。
 
                      新春拜年:繁文缛节逐渐淡化,浓浓的人情味依旧


http://s14/mw690/001aZVhkgy6Q0fV5z890d&690

http://s4/mw690/001aZVhkgy6Q0fWneuva3&690


       守岁到了第二天天明,新的一年开始。按照传统习俗就要拜年了。古往今来,拜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民俗文化艺术专家、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告诉记者,传统民俗中,拜年的顺序是从家里到家外,赶早不赶晚。“年初一,人们在家里拜年,从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陈竟介绍,初一天一亮,拜年就开始了。首先是祭拜神灵和祖先。人们虔诚地面对着神灵的画像及祖先的牌位,献上贡品,烧香点烛,磕头祭拜。
      贡品的摆放也很有讲究,例如一条肥大的鱼是必不可少,象征着“年年有余”;在水果中,苹果象征着“平平安安”,橘子意味着“大吉大利”。
      随后,儿孙们按照辈分从小到大的次序轮流给长辈们拜年、祝寿。作为对晚辈的回礼,压岁钱实际上已经在除夕晚上悄悄放在了他们的枕头下面,或者在拜年的时候当场发放,这代表着长命百岁的好兆头。
      给长辈拜完了年,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会说着吉祥的话互相拜年,做拱手礼。在当天,不吉利的话、粗话脏话一律不准讲,更不准许打架斗殴。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盆,还要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以图化解。
      到了初二,人们走出家门开始给亲朋好友、左右邻居拜年;直到初五后就不拜年了,转为见面打招呼,说声“拜个晚年”。古代人们出门拜年如果坐车,在路上遇到了长辈,还要专门下车磕头拜年。一般情况下,拜年越早越好,感情越深拜年越早。而初二头一个拜年的人,往往是最受到重视的。人们会选择近亲、至交、恩人先行拜年;也希望能有富贵之人、有福之人来到家里做“头客”。
       如果是登门拜年,除了互相说着“吉祥如意”、“长命百岁”等祝词之外,往往还要携带精心挑选的见面礼。礼物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以吃的、穿的和用的为主,例如“甜甜蜜蜜”的糖果、“步步高升”的糕点、“事事如意”的柿饼等,而梨和钟等物品由于有着不吉利的谐音,为大多数人所忌讳,故而不能用作送礼。大人见到小孩拜年,还要送压岁钱。
    “在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在女婿的陪伴下,带着孩子回娘家拜年,并且留在家里吃饭。”陈竟说,回娘家拜年的习俗也是从祭拜神灵和祖先开始,再到家里的长辈、同辈、晚辈。
      除了见面拜年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拜年方式,就是送“望门投帖”,相当于现在的贺年卡。一般流行于朝廷官员和文人贤士之间的往来,或者因为路远,或者因为人多,无法亲自拜年,由专人投递,相当于“见字如面”。另外,在一些边疆部落以及农村宗族中,还会举行团拜活动,由首领或族长主持,祭祀共同的祖先。
      在古代,拜年不仅是民间的习俗,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的传统。元旦一大早,皇帝就在大臣的陪伴下祭拜天地和祖宗,并且进行团拜,也就是皇帝先接受文武大臣的祝贺及贺礼,然后再给大臣们回拜且封敕一些礼物。有时候,还要到郊外举行登山登高祭拜天地,已示郑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现在的拜年,在时间上更随意了,大多没有了‘过完初一再出门拜年’的讲究;同时,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多样的拜年方式也逐渐兴起;而且各地的娱乐活动也更加丰富,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的拜年,已经从简单的走亲访友变为相约观看文体活动、唱歌下棋等等。”陈竟介绍,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繁文缛节的形式逐渐淡去或演变,但拜年所传达的浓浓的人情味还是依旧,吉祥如意的祝愿和心意也依然一如既往。这是中国人国情、族情、乡情、民情、家情、亲情的强烈表现。也是中国人“和合团结”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大力弘扬。

(陈竟系国务院参事室春节文化调研组成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