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驱动型作文“布罗斯基捐书”写作示例
鄞州高级中学
蔡宏伟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耶鲁大学毕业生辛德仁于1957年设立耶鲁大学辛德仁奖,以鼓励学生藏书。1963年的比赛,冠军颁给一位收藏《火车时刻手册》这类书籍的学生,而藏有二百部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及与福克纳有关的书籍的布罗斯基获得亚军。布罗斯基后来成为著名藏书家,他把藏书捐给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而不是耶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耶鲁大学或布罗斯基的做法,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一】
布罗斯基捐书与真正的教育
鄞州高级中学
蔡宏伟
明明是自家倡导的藏书风习,濡染既久的学子在养成“藏”的品格后居然把书“捐”给了别人。从表面来看,耶鲁大学是吃了亏,损失了一批价值不菲的藏书;就本质而言,耶鲁大学是捡了便宜,布罗斯基把书捐给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而不是母校,恰恰证实了耶鲁所实施的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要学生认同并弘扬自己的理念,成就其优良的品质。它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
真正的教育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来提升个人素养,掌握某种技能,从而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成全自我,甚至造福人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但不存在恩义关系。教育者培养了受教育者,可以收取一定的劳动报酬。这种报酬在中国古代谓之“束修”。孔子、荀子收徒时,都会提出收取束修的要求。弟子学成后,在社会上发达了,能“照顾”老师,属人之常情。但老师万不可持了“一日为师,终生如父”的恩义教条去要挟学生。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都曾有很好的“发达”境遇,荀子不仅在经济上无所求,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没有去“批判指责”学生们的由儒家“走向”法家。他施行的是真正的教育,既不以“束修”的多少为限,也不以弟子们的“忠诚”程度为标的,弟子的成功,就是教育的成功。就像耶鲁大学的培养学生藏书的品格,只要有学生爱上藏书,并且也在弘扬藏书风习,便是耶鲁教育的成功。
真正的教育是综览宇宙、胸怀宽广的。只要自己的学生以己所成、以己所长去做世上的盐、世上的光,教育者便可引以为荣、恬然心安。当年孔子批评楚王在丢了自己的一张名贵的弓后,局限于“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的狭小胸襟,主张“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认为做人要有天下情怀。道家宗师老子听到孔子的宏论后,说:“去其人而可矣。”认为忘怀得失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创立辛德仁奖鼓励藏书,耶鲁的学生布罗斯基成了藏书家,并且还把藏书捐给了别的学校。表面上似乎有得有失,实质上对耶鲁澡雪精神滋养心灵的教育而言,得与失皆如云烟。弓与青山俱在,不过几度夕阳红而已。
真正的教育不求回报,更不悬切念及受教育者的感恩。那种“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式的功利主义是与真正的教育南辕北辙的。美国出总统最多的大学是哈佛、耶鲁,哈佛、耶鲁并不把这些“母校以我为荣”的毕业生当作贴面之金,两校的教授从不吝惜对源出本校的总统大人的施政举措的批评的尖锐言辞。而总统本人,也很少想到要利用权势来给母校“格外的恩典”。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它绝不是赵本山、郭德纲收徒弟:师傅“捧”徒弟,徒弟发达了,一定得“记住”师傅,不然就是“忘本”。闻一多当年给清华的学生致毕业辞,希望学生们到了社会上撞得头破血流,彻底验证在清华所学的一切。布罗斯基捐书给东南密苏里州大学,无疑也在验证着自己在耶鲁所学的一切。他相信,耶鲁的教育是没有“感恩”捐书的。
衡以上述标准来审视国内的教育,我们离“真正”是有很长一段距离的。马云倘若捐1亿人民币给了浙江大学而不是杭州师范大学(其母校),估计立时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楚弓楚得”、赵本山收徒的阶段,争的还是分数、名分以及校友的官位、捐款数额上。布罗斯基捐书并不属于这样的教育生态。
【例文二】
评布罗斯基赠书
泉港
刘建波
每个人都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实施某个行为,或拒绝实施某个行为,只要他的选择没有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违反法律规定,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和反对他。这是一个健康、成熟、法治社会的重要体现。
世界著名藏书家布罗斯基在读书时因收藏200多本书而获得耶鲁大学颁发的辛德仁奖亚军。在成名之后,布罗斯基将其藏书捐赠给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而不是耶鲁大学,以至于引起争议。我认为他做出这样选择自有他的道理,也是他的自由。如果有人因此而愤愤不平,强调这个奖项是耶鲁大学颁发给他的,他应当投桃送李,将藏书捐赠给耶鲁大学。这种观点与进行道德绑架和要求人身依附何异?若以此逻辑要求,耶鲁大学建校以来不计其数的学生,在他们作出任何涉及耶鲁大学的选择时,都必须优先考虑耶鲁大学的利益,这是极其狭隘和荒谬的。耶鲁大学如果真的要求这样做,它早已沦为一所封闭、狭隘的二、三流大学了。
布罗斯基做出这样选择的本意我们已难以猜测,也许他认为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更有理由接受这些赠书。但无论如何,赠书虽在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但并不影响耶鲁大学或其他大学师生去分享阅读它。这是美国大学开放性特点所决定的。从这点而言,藏书捐赠给哪所大学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阅读它,增长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精神,促进人类的进步,这才是书籍带给我们的最实质性的东西。
耶鲁大学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走出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名美国总统和十几个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得益于它的自由、开放、多元和包容。尊重布罗斯基的选择,正是这些强大和优秀的精神内涵的体现。事实上,我们也从来没听说过耶鲁大学对此愤愤不平过。所以,尊重他人的选择,给予他人更多自由的空间,这是我们应从布罗斯基赠书中所获得的启发。
(选自2016年3月17日《东南早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