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二语文早读材料(1)

(2011-09-20 20:16:36)
标签:

教育

高二语文早读材料(1

 

一、常见多音字

1.量   [liàng]度量衡、酒量、气量、量力而行、量入为出、量体裁衣。

        [liáng]丈量、量地、量身高、量具、估量、掂量。

 [liang]有些动词后的读轻声:打量、思量(①考虑。②想念、记挂)

2.绿  [绿lǜ]绿色、碧绿、青山绿水、桃红柳绿、赤橙黄绿。

[绿lù]义同上,用于绿林”(泛指聚集山林间的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集团)绿营”(清代的汉营)

3.处  [chǔ]穴居野处、处士;处于;相处、和平共处;处方;处治;处子、

  [chù]处所、患处、心灵深处;长处、不当之处;人事处、问讯处。

4.据  [jù]据守、据有;据点;据事而论;单据、论据、票据、凭据。  

        [jū]拮据。

5.壳  [ké]贝壳儿、脑壳儿、鸡蛋壳儿、子弹壳儿、核桃壳儿。

        [qiào]地壳、甲壳、躯壳、金蝉脱壳。

二、易错成语

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2.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喻,使明白。

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5.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6.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8.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1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三、诗文名句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美文赏读

更有尊严的病名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王周生

那天在医院候诊,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带自己的母亲看病。母亲文文静静,坐在医生面前。女儿向医生诉说母亲的病情:阿拉娘,早饭吃过就忘记了,东西放好转身就不记得了,煤气开了就不晓得去关,吊子烧坏脱好几只了……医生,侬看看伊,阿是老年痴呆症?

母亲嗫嚅着:我只不过,记性不好……

医生问了母亲一些问题,母亲很迟钝。医生开了单子让她做脑部CT。女儿接过单子并不急着走,忧心忡忡问医生:我妈妈到底是不是老年痴呆?医生不耐烦,说:是不是老年痴呆症,做了检查再说,下一个!

母亲站起来,满脸委屈,自言自语说:我不是痴呆……

看着这一幕,心里真是难过。当着病人的面,左一个痴呆,右一个痴呆,人生了病本就悲哀,还要接受一个让人自卑和羞耻的病名。我婆婆生前得的就是这个病,早年她是燕京大学毕业,先学物理后学医,何等聪明又何其优雅,怎能接受老年痴呆四个字!所以,只要药品说明书上有这四个字,她就拒绝吃药。为了婆婆的病,我查过许多医学书,包括译成中文的美国《默克诊疗手册》。我搞不懂,为什么西方的阿尔茨海默症到了我们这里,就译成老年痴呆症?这痴呆两字,足以打击病人的自尊,让他们感到自卑和无助,又怎能利于治疗?对于疾病的命名,我们为什么不能更人性化,更少歧视?

最早意识到译名问题的是邻国日本。据日本厚生省考证,痴呆一词最早出现在1927年日文词典上,是从英语单词dementia翻译过来。而1806年出现在英文牛津字典中的这个“dementia”疾病,在100年之后已被一位医生的名字替代。1906年,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在一个研讨会上公布了一位51岁女性患者的病历与解剖资料。这位病人丧失记忆,语言障碍,情绪不稳,判断力下降,渐渐卧床不起,最终因脏器衰竭死亡。经解剖,她的大脑因神经元缺失而萎缩,纤维化并有斑块堵塞。从此,医学界就用阿尔茨海默命名这种疾病。这种病不是简单的功能老化,有几十种疾病可以产生这些症状,其中年龄,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2004年,日本厚生省决定修改这一疾病名称。因为痴呆这一译名产生了消极的后果,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心理痛苦,不利于早期患者接受治疗。厚生省在网站上列出6个替代病名供网民选择,这6个候选替代病名为:认知症、认知障碍、遗忘症、记忆症、记忆障碍、阿尔茨海默综合征。除了这6个备选名称之外,网民也可以提供自己认为更合适的名称。更改疾病名称,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须得顾及历史、传统与现实。如果采用一个过于优美的语词替代老年痴呆,反而不能确切地表达疾病的实情,也不能给家属和护理人员传递科学的信息,无法使他们意识到所要面对的辛劳和付出。说到底,生这个病,真正痛苦的不是病人,而是身旁的亲人。日本厚生省要求网民考虑替代名称必须简洁易懂,不使病人感到受辱,不让病人心情变糟,又要与痴呆一词含义相近,避免产生认识与治疗上的混乱。

200412月,日本厚生省根据网民投票结果,正式将痴呆症改名为认知症,并决定在2005年日本保险制度中,把认知症作为法律用语正式使用。接着,2010年,我国香港地区经网上讨论,也将老年痴呆症改成脑退化症

而我国台湾地区,这些年来,医生们也一直避免使用老年痴呆一词,他们在诊疗中使用失智症一词。

老年痴呆症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这一医学名词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世界在人性关怀上,正一步步往前推进,我们什么时候也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向前推进呢?

曾经和几个医生讨论此事,大家觉得有必要,但并不感到紧迫。有的说,叫不叫老年痴呆症关系不大,关键在于治疗,再说,我们一个医院改有什么用?有的说,改名称是小事,如今治疗费用才是大事,病人为医药费愁死,你们文人却专注于改一个疾病名称!

这些医生说的不无道理。他们在医院里,每天打仗似的,遇到的都是生老病死,谈论的都是治疗费用与技术手段,我的这一想法,在他们看来显得十分奢侈。可是现在,中国人的寿命大大延长,发达国家经历了60年至100年时间才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只用了18年就已经跨入。我们无论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可是身旁认知症患者一天天增加,65岁以上人群,已达4%5%

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心有不甘。诚然,与医保、医疗技术硬件相比,疾病改名或许并不急迫,可这不是善小,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的人文水准。说到底,关注病人的尊严,就是关注生命的尊严,只有每个公民有了尊严,国家才有尊严。这些年,发达国家不仅将疾病命名更趋人性化,而且还非常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用词,比如智障者奥运会,如今叫特殊人奥运会。他们还在正式文件和公开场合摒弃了老人older)这一用语,代之以长者elder)的敬称。在对待老弱病残和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发达国家做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事,值得我们借鉴。

 如今,翻翻中文医学词典,触目惊心的不止老年痴呆一词,如癫痫红斑狼疮易性癖”……字,字,字,让病人备受刺激,早有医学工作者呼吁更改。中国的文字如此丰富,难道我们找不到既准确又人性化的词语来表达这些疾病吗?

行文至此,忽生疑虑:此类事,究竟归谁管?如今当官讲政绩,官员擅长形象工程,一座大桥,一幢摩天楼,一条铁路,一个医改方案……这改病名,算哪门子事?形象工程算得上吗?

还是打住。

                                                    (载2011-09-05 《文汇报》)

五、古诗文赏读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品读: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①。纵芭蕉、不雨也飕飕②。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 怕登楼。      年事③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④、客尚淹留。垂柳不萦⑤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 ①心上秋:合起来成一“愁”字。两句点明“愁”字来自惜别伤离。 ②飕飕:风雨声。这句是说即使不下雨,芭蕉仍然发出飕飕的秋声。 ③年事:往事。这两句是说往事如梦,似花落水流。 ④燕辞归: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雁南翔”。 客:作者自称。淹留:停留。 ⑤萦:旋绕。 裙带:指别去的女子。 

 

【品评】 本词就眼前之景,抒离别之情。上片写离愁。诗人满怀愁绪,怕在月明之夜,登楼眺望。下片抒发别情。燕已归来,人却淹留他方。全词构思新颖别致,写得细腻入微。语言通俗浅近,颇似民歌小调。 

 

【集评】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所以感伤之本,岂在蕉雨?妙妙。

王士禛《花草蒙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滑稽之隽,与龙辅《闺怨》 诗:“得郎一人来,便可成仙去”,同是“子夜”变体。

张炎《词源》:此词疏快,不质实。

陈洵《海绡说词》:玉田不知梦窗,乃欲拈出此阕牵彼就我,无识者,群聚而和之, 遂使四明绝调,沉没几六百年,可叹!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首二句以“心上秋”合成“愁”字,犹古乐府之 “山上复有山”,合成征人之“出”字。金章宗之“二人土上坐”,皆藉字以传情,妙语也。“垂柳”二句与《好事近》“藕丝缆船”同意。 “明月”及“燕归”二句,虽诗词中恒径,而句则颇耐吟讽。张叔夏以“疏快”两字评之,殊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