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冷暖材质的完美结合
始于东汉的宫灯,又名宫廷花灯,既用于宫廷,其工艺之繁复可想而知。宫灯最大的特色,是木头与玻璃材质的结合,雕刻与绘画形式的交融。
罗昭亮老师告诉我们,“做宫灯,要会木工活,因为要做榫卯,还要会木雕,更重要的是要会画画。” 自幼习画的他,做建筑的父亲教会他木工活,自己又跟叔叔学了雕刻手艺,做起宫灯正是得心应手。
从烤木条到上蜡,雍容华贵的宫灯必须有个精美的骨架。
烤木条
将煮过的木条片放在空房间里,让表层铺了细沙,散热均匀的铁管烤上十来天。
钻孔做榫卯
宫灯是拼装的,因此每一个零部件的缺口、孔都必须精确地切割清楚。
打磨
依次用三种从粗到细的砂纸,无数次地摩擦所有零部件的表面。不论是横切面还是边角,都需要打磨到没有一点倒刺,让手指能自由地抚摩。
雕花
木雕部分主要是灯头和底座,有挂灯穗的龙头、凤头,还有各侧窗上的纹样,一般用的是花草卷丝纹,但也会随着主题变化,如结合岭南特色的红棉五羊纹。
上蜡
将每个木头零部件刷上蜡,保持其光洁、透亮。
玻璃上的华灯百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玻璃上的画就如宫灯的灵魂之窗。罗老师告诉我们,在玻璃上画水墨画和在宣纸上画是两码事,如果说宣纸画是加法,那玻璃画就是减法。主要的步骤有白描、洗色、上色。
白描
罗老师作画时,迅速地手起手落,让人应接不暇。眨眼间,就能勾勒出一幅山水田园图。
洗色
宫灯是夜晚亮在空中来观赏的,因此为了呈现这种立体的美感,罗老师发明了洗色的方法。他用湿纸巾沾乙醇等溶剂,对远处的山景和天空大力擦拭,对近处的崖壁轻轻擦拭。因为玻璃画不能层层加染,需经过擦色来实现景色的远近层次。不同景色,要沾多少溶剂,用多大力道,这不仅是经验的积累,还需要有对美的感知。
上色
上色时利用玻璃不溶颜料,颜料溶于水的特性。每一处景色的色彩,罗老师都是先让其晾干,接着再上新的色。这样原有的色又会变流动,混合了的色彩就顺着笔触往下渍染。渐渐形成天光云影的苍茫,山林间的错落有致。罗昭亮顽皮地笑着说,“我的画其实是洗出来的,可不是画的呢!”
繁复精美的木雕,通透简洁的玻璃,灯光亮起,映出或洒脱或灵动的山水人物,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元素,在罗昭亮的手中组合拼接,成为一件璀璨而温暖的艺术品。而形成这样娴熟于心的技艺,他走了24年。
技系一人还是灯传万家
在罗昭亮心中,宫灯是用双手做出的喜庆欢乐,是家家户户的张灯结彩,是花市庙会灿烂的一条龙。而现在他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除了像春节庙会这样大型的场所和活动,需要宫灯的人越来越少。
作为中国少数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宫灯大师,78岁的罗昭亮未必不知道传承的艰难,但他依旧信心满满,一面尝试做出更多新产品,一面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授予徒弟。
作为材质拼接艺术形式融合的鼻祖,宫灯拥有着走入当代生活的设计基因,而如何让它真正点亮生活,或许我们依靠的不能仅仅是一位老人的热血澎湃。
年要到了,接二连三的订单让采访不停中断,这是罗昭亮最忙的一个月,而这位顽童一样的老人却想每个月都能忙起来,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