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真相(节选:娲文)

(2013-09-13 17:18:20)
标签:

仰韶文化

娲文

甲骨文

一脉相承

神话观念

分类: 个人文集

第三章 汉字起源

第一节原始汉字:娲文

    汉字成熟系统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的商朝时期,因其被刻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被后世称为甲骨文。那么,可上溯的汉字初始系统的起源节点应该确定在什么时期哪?勇者通过相关证据可以证明,半坡陶文为汉字可明确界定的起源节点,即半坡陶文与后世甲骨文具有音形义的继承关系。(相关证据见第三节)

http://s3/mw690/40417b52gx6CCfp5te2e2&690
http://s11/mw690/40417b52gx6CCA2P7qq0a&690


    为了有别于其它地域陶文,更突出半坡陶文与甲骨文的一脉相承,故将仰韶文化器物上的由相对规矩线段所构成的简单易识性质的视觉标识称之为娲文。《说文解字》释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按:娲者,创造人类的始祖神,即上古人类神话观念中太阳神形象的化身。是现实世界事物类属本质的综合反映。主要是指外部特征类似圆形,内部又具有产生多子现象的类属事物。如蛙类与龟类动物及瓜类植物等。

http://s8/mw690/40417b52gx6CCAqbLMzc7&690
 

    仰韶陶器上存在的类属W形部分的标识,即所谓娲文。学界称这些类属W形的繁化纹饰或简化标识为“水波纹”,其实那些都是阳光观念的视觉固化形式。

http://s8/mw690/40417b52gx6CBnQKwRh97&690

 

http://s13/mw690/40417b52gx6CBnEdwqU7c&690

 http://s1/mw690/40417b52gx6CCDmbA0o50&690

 

    如何看待简化标识与繁化纹饰的关系,关键要从神话观念的角度去理解,并非如现代人想象的必然是简化标识来源于繁化纹饰,事实是繁化纹饰来源于简化标识更符合基本逻辑,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或同心圆)形标识,属于上古人类母性观念形态,后世发展为表达太阳观念的甲骨文“日”。请注意下图(三千三百多年前的)鬲身上刻划的同心圆标识:

 http://s3/mw690/40417b52gx6CCAHFaD002&690

    按:汉字“娲”,金文从鬲,甲骨文鬲写作:http://s1/mw690/40417b52gx6CFdj3Kq4c0&690。即古代锅类饮食器,而鬶亦为鸟形器,皆三足。《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郭璞注:中有三足乌)”的神话。仰韶陶器上亦有三足蛙纹饰。《说文解字》释蛙:虿也。从虫圭声。乌蜗切,又口圭切。其读音的分化与我们分不清陶器纹饰所表达是蛙还是龟一样,是因为太阳神化物所对应的并非是这些单一动物,而是事物的类属想象物,在神话观念的作用下是可以经由不断的想象变形,并且在相关观念的作用下转化成为人类现实生活当中的实物造型。而文字所表达的观念起源于人类神话观念的发展与变化也就不难被我们现代人所认识和理解了。

http://s8/mw690/40417b52gx6CBnDrntJ87&690

http://s10/mw690/40417b52gx6CCEbZb7j39&690


    卍形标识,后世发展为“申”观念,甲骨文申写作:http://s13/mw690/40417b52gx6CCBfd1AU5c&690

http://s16/mw690/40417b52gx6CCAXGixVdf&690

 

申从(人)匕与倒(人)匕合体会意,“神也” 。“申”分体而为“化”,“教行也”,(人)匕者,“妣:殁母也。”,故倒(人)匕者,“变也”。

http://s12/mw690/40417b52gx6CCCIoF8n6b&690

 

 

    爻形标识,后世发展为“爻”“文”观念,《说文解字》释爻:“交也。《系辞》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释文:“错画也。象交文。”。(汉高诱曰:“文者,象也。”)按:文者,天文。象者,天象。即《系辞》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http://s6/mw690/40417b52gx6CCDKHXnfb5&690

http://s14/mw690/40417b52gx6CCDFxGaN6d&690

    按:甲骨文“文”字形写作:http://s10/mw690/40417b52gx6CCEn8CFz59&690

,从入在爻上合体会意(或有爻上×变∨或+)。爻,从上下(或左右)×会意,如日光交错如网,光明照耀于天下,正《
老子》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学界称陶器爻形繁化纹饰为“网格纹”,其实,皆上古人阳光观念纹饰。《易传》所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说卦》:“离为火,为日,为龟。其为人也,为大腹。”,《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说文解字》释“爻爻”:“二爻也(力几切)”,亦 “丽”音类属观念。汉字“爽”从左右爻在大下会意,《说文解字》释爽:“明也。(疏两切)”(徐锴注曰:“大,其中隙缝光也。”),释网:“庖牺所结绳以渔。从冂,下象网交文。”。

金文爽写作:http://s7/mw690/40417b52gx6D5ytKhbEf6&690

http://s2/mw690/40417b52gx6CBnY8G3f51&690

http://s5/mw690/40417b52gx6CBnWEbpG24&690

 

    △与▽标识,后世发展为甲骨文“立”“辛”及“言”(音)等观念,《说文解字》释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http://s6/mw690/40417b52gx6CCECgSmVc5&690

籒文昌。”。甲骨文言(音)写作:http://s8/mw690/40417b52gx6D5z70hW727&690

 

 

 http://s7/mw690/40417b52gx6CCBvJwua36&690

(注:双墩春秋一号墓遗迹为大型圆形土坑墓,封土底部与墓坑外有玉璧形白土垫层,其封土和填土均为五色混合土,墓底为十字形埋葬布局,特别重要的是在墓坑填土中有“放射线、土偶、土丘和土偶墙”等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等。)

 http://s13/mw690/40417b52gx6CCBLHB80fc&690
http://s10/mw690/40417b52gx6CCAsro5Xb9&690

(注:双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陶器标识与河姆渡陶器纹饰,距今约7000年左右。)

http://s15/mw690/40417b52gx6CCBWugASbe&690



 

    如果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甲骨文与娲文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的话,那就让我们继续下一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