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象关,昔汉滇中丝绸通道之关驿、迤西茶马滇洱古道之咽喉。雄蜂绝涧、堑道石门,巍峨象山、火烧赤壁,故名“炼象”;介滇洱古道九关四驿之老鸦关驿与禄丰驿中间,而得名“腰站”。昔迤西马帮跑马调唱曰:“普棚河边喂马水,半路休息腰站街。马不停蹄曲不绝,戏鼓喧天炼象关”反映出当时的繁荣和兴盛。如今,时代的变迁,“千里驿站剩此关,马蹄撰史臼斑斑”。“古今一理联开放,关莫再关任往还”的诗句表达了旅游开发,恢复迤西古道关驿风貌的向往和美好祝愿。
炼象关坐落在禄丰县金山镇腰站村委会境内,距昆明80公里、楚雄86公里、禄丰县城18公里,是古代昆明通往滇西的重要驿道,也是滇池文化和洱海文化的交汇处之一。整个关城面积约0.5平方公里,是省内现今保存得较为完善的古关隘。2002年2月,炼象关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8月,被列入全省拟建60个旅游小镇中的22个开发建设型之一;2006年,被州人民政府列为全州四个旅游小镇建设项目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西北丝绸之路被茫茫沙漠所覆盖时,这里却留下了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炼象关是从昆明到大理古都沿途遗存的“九关十八铺”中第三关,即昆明碧鸡关、土官老鸦关到炼象关。炼象一名,始于元代,因该地有红色巍峨的高山,远远望去其形如经火炼过的大象而得名。炼象关防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从关口至关尾全长900米,古城占地30公顷,共由五座关楼、古街道、居民及盐商庭院、三华寺等四大部分组成。古驿道宽4米,用当地坚硬的青石铺就,历经多年风雨剥蚀,当年马蹄的印痕依然清晰可见。炼象关楼高12米多,宽近9米,三层楼式建筑,下层为半圆形的城门洞,青石垒筑,二、三层为土木结构,有环形走廊、垛楼等。从炼象关东门进关后,50米处是三层建筑,飞檐翘角的“重关楼”,气势恢宏。在关内往西再行200米是“西门楼”,西门楼西行50米是
“过街楼”,过街楼再西行300米是“登门楼”,这是出关的通道。关内四合院古宅,走马串角楼,雕龙画凤,镂空门窗,工艺精湛。据史料载,1930年清查户口时统计,当时炼象关有农户、商户1400多户,6500余人。炼象关兴于盐业的转运,光绪年间尤为繁华,是西南丝绸之路和明清时期滇西经济命脉的重要驿站,历史上,商业文化相当发达,由于盐业的转运和数以千计马帮的经过,造就了以马帮文化、盐文化为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沿街铺台、古建筑格局。
目前,炼象古镇已修复炼象关主关楼和重关楼以及衍庆桥古街石板路面。“一条茶马古道,再现雄关哨铺”。正朝着文化浓郁、社区和谐、生态景观良好,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历史文化名村迈进。
炼象关在今昆畹公路沿线的杨家庄旁,今属禄丰县金山镇。东面是巍峨高耸的杨老哨大山,公路在山上盘旋而下至炼象关。“炼象”一词始于元代,相传是以附近巍峨高山呈红褐色形如巨象色赤如炼而得名。明代始立炼象关防,被喻为“扼九郡咽喉,实西迤之锁匙”。祟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此建石城一围,“辟四门以固守”。西门外有重关楼,关前石壁上刻有“天子万年,炼象雄关”8个大宇。
炼象关是从昆明至大理古都沿途遗存的“九关十八铺”中第三关,即经过碧鸡关、老鸦关后到炼象关。明代驿站为每六十里一站;炼象关上有老鸦关站,下有禄丰站,正处于两站中间,所以叫“腰站”。古道的历史更为久远,南诏时期,这里就是“云南界内途程第一”。炼象关古时是通往滇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滇池文化与洱海文化的交汇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西北丝绸之路被茫茫沙漠覆盖时,这里却留下了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
炼象关兴于盐业的运转,光绪年间尤为繁华,是西南丝绸之路和明清时期滇西经济命脉的重要驿站,历史上商业文化相当发达,炼象古村素有“盐商云集、万马归槽”之称,历史悠久,多元文化荟萃,以马帮文化、盐文化为核心的古建筑文化,孕育了内涵独特、积淀深厚的民风民俗。炼象关商业繁荣的同时,手艺业兴盛。有民谣道:“炼象有个好手艺,牛皮编出花草来;炼象有个好手艺,废铁打出剪刀来……”至今禄丰的剪刀仍很有名。
炼象关因驿路而繁华,也因另一条路的开通而被冷落。1929年,通往滇西的公路(毛路)开辟到这里,炼象关出动了800余劳力参加修路。最早的修路方案是要从炼象街边经过的,但当地有钱的乡绅怕占了自家的田地,就打通关节修改了线路,让它绕经杨家庄。一个小小的转弯,使炼象关从通关大道变成偏乡辟壤。1935年春天,杨老哨通车,同年就通杨家庄。此后,炼象关驿路人稀、马帮声断、繁华渐远……。2002年,炼象关被云南省列为了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沉寂的炼象关经过近70年的历史长河的湮没和世人的遗忘,又重新被人们记起,由杨家庄连通炼象关的公路得到了重修。如今,炼象关繁华的背影已开始慢慢显露出来,可以预想,炼象关一定会在某一天向世人转过它的身子,再现昔日辉煌的容颜。
转自腰站小学资料

在杨家庄上了马车、赶马人任叔 很乐观健谈,一路笑声不断,包括在途中他马车爆胎后也是如此,今天她是亏了。



回家咯,我跟他回去吃饭



这个叫芋头花,任叔说很香很香的

我们聊着天,他老婆很快做好了饭,真爽,中间那个像咸菜的是韭菜根,我没吃过

任叔不断讲起过去的故事,使人感伤。那么多的苦难,中国大地,在这么几十年的折腾中,无一幸免。


饭后,我们一起抽烟,继续聊天。谈到古建筑,任叔黯然神伤,在49以前存在的建筑如果不被毁,现在一个星期都看不完。57年修水库,把好多房子城墙的石头拆了拿去用,我问老百姓不反对吗?答;没人敢说。那个时候整人害人的事太多了,他的叔叔,也就是他爸爸的弟弟,是国军60军的一个营长,是在长春起义的那支国民党部队。50年代被枪毙了。他们家把黄埔军校的证书、中正剑全毁了。
看过听过这么多苦难的历史,我甚至产生一种悲凉的念头。再也不想去寻找这些历史的遗迹,看了是心里的负累。大江南北、城里乡下。虽风土人情不同。但是几乎都是一个版本,原来怎么怎么繁华、怎么壮观。等到了50年代、到了文革、到了某伟人主宰一切的年代,最后都殊途同归。腾冲的国殇墓园没有被毁,是因为当地人拼命保护。
我受够了,不想再抚摸这历史的伤痕,或许有一天,不再四处奔走。坐在自己的小屋,谈谈吉他、唱唱歌。音乐是最好的朋友,音乐的力量最强大,无论你开心或者忧伤。




他家的菜园子,我很好奇菜园子怎么会夹在房屋中间呢?原来这里原来是盐号拴骡马的地方,后来乡里分给他家做菜地。



任大叔这祖传的房子进深很大,孩子们都不在家里,家里就老两口 显得空落落的

旁边这个房子是以前的盐号


给骡子卸下 然后它自己慢悠悠回后院吃草去









城隍庙


出的东门,前面是高高的杨老哨大山,茶马古道由此通往昆明










辞别任大叔













家乡的啤酒辐射广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