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澳元触及27年来历史高位

(2010-10-11 08:13:35)
标签:

杂谈

Snowpear雪梨网10月8日报道: 澳元近期疯狂的上升,近乎到了与美元兑换比值达1:1的程度,让不少金融专家和财经学者跌破眼镜,面对此类目前看来非同寻常的外汇比值现象,在澳持有美元的民众纷纷表示压力巨大和紧张,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买家踌躇想在美元陷入最低谷的状态下,大量收购美元以期未来美元升值后能够通过差价获利.

    根据澳洲最新的就业数据报告显示,一些专家人士认为,9月份澳洲就业人数比预期高出两万人的现象是刺激澳元上扬的原因之一,而本地人能够确保工作的效果,得益于政府在今年频频更变移民政策,打压外来劳力所致,不少专家认为,澳元的涨幅与移民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对于这类观点,也有不少人士不能够赞同,他们认为,澳洲是个依靠矿产资源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由于资源价格和成本近期上升,加上政府提高相关暴利税,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澳元的上扬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特别是在稀土资源上,由于最大的稀土资源拥有国中国近期内大量限制出口,使得同样拥有稀土储量丰富的澳洲,得到了变相的资源升值刺激,从而导致经济运行良好.


    在适当的情况下,澳洲的四大银行已经开始通过不同的渠道指出他们将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间进行微调式的加息,未来澳元前景如何是否真的会突破与美元的1:1比值,将非常充满悬念。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目前澳元历史高位的事件,也不得不发现,有一些隐忧和隐患夹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除了澳元兑换美元在不停的升值过程外,其他各国的货币同样在显著升值,这样的局面非常容易整个资源类价格的提升,而这样的趋势极易造成金融大动荡,财阀们面临此等危机和隐患,多数采用的方式将以大量用现金购买贵金属,地产,地皮等不动产实物进行保值。

    而同时,另一些分析专家指出,兴许移民可以刺激经济,不过相对来说并不占据主要原因,因为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这次金融情况,澳大利亚的利率在众多发达国家中是为最高,而新政府刚刚组建完毕,需要刺激经济来维持政府的稳定,因此相对造成的澳元通货膨胀不大,而作为商品货币的澳元随着国际商品期货的价格上涨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也有一些批判人士指出,美国的经济手腕过于卑劣是造成如今泡沫性质的外汇上扬的因素之一,以大量抛售国债,强迫他国货币升值,大量印刷钞票,故意制造通货膨胀来确保贸易平衡,或者通过一些政策性或者歧视性的法案限制他国贸易等等手段,让很多学者专家所不齿。

    总体来说,澳元升值,国际投资者们会重新考虑澳洲经济的定位,不过最重要的则是,因为比率过高,澳洲的留学成本将会提升,加上移民政策的变化,前往澳洲的华人留学生的数量可能会有下降的趋势,他们兴许会更加偏向于前往英美两国,而同时澳元已经面临历史最高点陷入经济敏感地带,任何的措施和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澳元欺负,行家炒手如果利用相关汇率达到目的而转而抛售,澳元的下跌势在必行,而且幅度会比涨幅更加大。

Snowpear雪梨网10月6日报道,国际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评估的2010年全球城市指数排名,悉尼成功跻身前十名,这座港城今年位列第九。这份榜单对全球65个大都会的商业活动、人力资源、政治参与度、文化背景和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在排行榜上,纽约拔得头筹,伦敦、东京、巴黎、香港分列第二至第五位。在2008年的排名中,悉尼排名第十六名。

http://www.snowpear.com/ecms/d/file/news/annews/2010-10-06/87375cf2da3afea0362858017659c7d4.jpg


    悉尼商会执行总裁Patricia Forsythe对这份排名表示欢迎,她在声明中表示,排名竞争很激烈,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在原有的排名上原地踏步,尽管在交通、规划、住房等方面,悉尼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份报告证明,悉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在这65个大都会里,不见其他澳大利亚城市的身影,悉尼的确是出类拔萃,该排名还表示,纽约伦敦这种城市常年对世界敞开大门,亚洲城市是排名晋升的生力军,前十里几乎有一半是亚洲的。


World's top 20 global cities
1. New York
2. London
3. Tokyo
4. Paris
5. Hong Kong
6. Chicago
7. Los Angeles
8. Singapore
9. Sydney
10. Seoul
11. Brussels
12. San Francisco
13. Washington D.C.
14. Toronto
15. Beijing
16. Berlin
17. Madrid
18. Vienna
19. Boston
20. Frankfurt

 

 

适应澳洲文化

尊重私人空间
  澳大利亚的文化中,强调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注重私人空间。一些在国内看似无心的行为,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很可能成为一种无礼与冒犯。
  “如果是在超市里,别人在看货架上的东西时,即使他站得离货架有1米左右,如果你要从那儿过,是不能从那个人和货架之间走过去的,一定要从那个人背后绕过去,直接从中间走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来悉尼留学还不到3个月的敬路月已从中吸取教训,“如果从背后绕不过去,一定要说打搅了,再从中间穿过。这是普遍的礼貌问题,不只是我个人要这么做。”

http://www.snowpear.com/ecms/d/file/news/annews/2010-10-08/8b740030e05044ad74b2d86a2aa45cc8.jpg


  敬路月告诉笔者,之前的一次经历让她至今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去买肉,看到一个店员在那儿愣着,我就去跟她说我要买什么,但当时我没发现,实际上她是在等另外一位顾客付钱,而那位顾客和这个店员站的距离,对我来说,是看不出他们俩是在谈话的。然后,那个店员就很不客气地跟我讲:难道你没看到我正在为别人服务吗?我心里觉得委屈,他们中间隔了一个放肉的展柜,那个顾客和展柜之间还能挨紧站3个人。”敬路月一边解释,一边用手比画出顾客与店员之间的距离。
  转换思维模式
  在为人处世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辞让之说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含蓄成为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处世哲学。谦逊含蓄与直截了当是中国文化和澳大利亚文化的差别之一。
  “有一次,一位澳大利亚同学来我家玩,临走前,我客套地说了句‘明天有空带着你女友过来玩’,没想到第二天他真的和女友一起买了很多吃的东西过来,大有开派对的意思,弄得我很尴尬。”在澳大利亚悉尼留学的黄鹤告诉笔者。

此外,在学习方面,中国留学生与当地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学生比较善于综合性思考,善于从宏观层面把握问题;而澳大利亚学生更善于分析性思考,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批判性思考,注重从细节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另外,中国留学生一般都是顺着老师的讲解听下去,而澳大利亚学生就会从主线发散出很多其他问题,彼此之间还有逻辑性。这需要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已在澳大利亚留学4年的周齐敏说。
  理解当地的价值观念
  中国留学生喜欢“以和为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数会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甚至吃个“哑巴亏”,而澳大利亚学生则会采取相反的做法。对此,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留学的王娜深有体会。
  “我去商场买衣服,标价139澳元,划过卡以后,也没怎么仔细看金额就走了,可后来才发现小票上划掉的是199澳元。我原以为是自己看错了,想着钱也不多就算了,可我的澳大利亚同学坚持要带我回去理论,说这不是钱多少的问题,而是你的权利,她这句话一下敲醒了我。”

 

http://www.snowpear.com/ecms/d/file/news/annews/2010-10-08/5043bc45d2b4b69cae53b81e04601680.jpg


  据王娜介绍,她身边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经历与之恰恰相反。这名中国留学生在超市打工,因为大意给商品贴错标价而遭顾客投诉,无奈只能自己将商品差价补上。
  “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要想较好地适应澳大利亚文化,我们首先要理解本地的价值观念。”王娜说。

走出华人朋友圈
  多年来,随着澳大利亚留学热的兴起,留学在澳大利亚已逐步成为一种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内学生赴澳留学,在当地留学生中形成一个个小的华人朋友圈。
  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的任毅同学介绍说:“虽然平时上课的时候,和当地学生相处也算融洽,但课下我们有自己的华人朋友圈。这边不像欧洲中国留学生比较少,这边的中国留学生较多,大家有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相对而言更容易交流,所以,我们很少主动去融入当地学生或是文化当中。”

 

http://www.snowpear.com/ecms/d/file/news/annews/2010-10-08/8f1a95f576c666eb028091cbee48db34.jpg


  据笔者了解,在澳大利亚这种中国留学生扎堆现象并不是个案,尤其在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这种现象更为多见。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形成华人朋友圈,彼此之间相互照顾,淡化思乡之情、感受家的温暖,本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被自己周围的小圈子所囿,刻意减少或者拒绝与当地文化、当地人的接触与交流则未免得不偿失。如果真的如此,很可能出现在国外留学多年仍对当地文化知之甚少的局面,适应异国文化更无从谈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上海购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