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往事 |
杨澜专访王侠军谈及哥哥骨灰坛--11.13<成都日报>
一件就是3个月
接触玻璃创作之前,王侠军有过多个行业的工作阅历:做过广告,开过照相馆,进入电影圈后,当过导演和演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台湾电影出现衰退迹象,产量锐减时,他开始严肃考虑转行的可能。
杨澜(以下简称“杨”):我觉得作品大固然会在最后成功的时候给你带来一种很大的喜悦,但是大概失败起来也会更容易一些,会不会?
王侠军(以下简称“王”):对。做玻璃,我觉得好像在修行一样。做一个要50天,你就乖乖地在你的电脑上面设定50天的退火程式,你绝对不能弄30天40天,像人的互动一样,你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谅。
杨:那是不是它的体积越大,你需要退火的时间越长?因为它需要慢慢地冷却。
王:对。玻璃的整个工艺里面,退火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因为玻璃需要均温,它里面如果加热产生的应力没有释放的话,出来就是四分五裂,尤其大件作品,更需要精准的退火工夫。
杨:像《风光》这样的一件作品,你的成功率是多少?
王:30%吧,做3件大概有一件会成。所谓一件就是3个月的意思。
所以有时候时间变成这样的意义:你到底要去关心它,还是要对它漠不关心?做《风光》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我的年纪够大了,应该看看我的时间到底有多少。
杨:我觉得你的身上有一点蛮矛盾的东西,一方面呢,大家都说你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丈夫,但是另一方面,你的小儿子刚刚出生一个月,你太太还在坐月子的时候,你就已经离开他们去美国学做玻璃了。
王:这确实是很挣扎的。我34岁去美国学玻璃,真的对玻璃产生兴趣大概是30岁,这之间3年其实挣扎很大。出国之前两年我就开始考托福,托福只有2年的期限,过了就要重考,我这个年龄好不容易考过,就很犹豫到底去还是不去。家庭之外,还有很多的问题:我到底能够把玻璃做成什么样子?这中间犹豫很大。到儿子出生的那一个月,我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得去,要不然这个东西就擦身而过。总是要跟这东西做一个第一次的接触吧,而且这个时间就是一个学期吧。
杨:你第一次在那个高温的炉子前吹玻璃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呢?
王:很兴奋。全班都是十七、八岁的小孩,我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在那个地方,拿一个吹管,然后开始粘玻璃。完全不知道里面的窍门,分寸拿捏不准的,所以去捞玻璃的时候,手我多伸了那么一点吧,火喷出来,真的是突然间好像被电到一样,整个手上的毛全部被烧掉,很痛苦啊。好,OK,然后捞出来,捞出来之后你要不断旋转。
杨:所谓吹玻璃其实并不是嘴巴对着它吹,是不是?
王:还是嘴巴。当然要有窍门。它不需要很大的肺活量。第一天光搞这个。我就觉得,我干吗来学这个啊?
退出“琉璃工坊”
1988年,王侠军同电影界的友人张毅、杨惠珊创立“琉璃工坊”。草创的艰辛没有影响创作的激情,而理念的不合却让朋友间出现了分歧,矛盾之中的王侠军选择了低调退出,将自己的事业归零,从头再来。
杨:有人说朋友做了合伙人就很难再做朋友了。
王:对,合适的合伙人是非常难找的。可是我想离开“琉璃工坊”不是合伙人的问题,应该有很多的远因、近因。最终我觉得,大概是我们对玻璃的期待不太一样,我希望玻璃是一个全民的感觉,它不是一个传奇,也不是一个神秘的神话,玻璃绝对不让一个人倾家荡产,玻璃跟其他的工艺一样,它的原料容易取得,而且低廉,它的制作技术非常容易了解。
杨:所以你想突出它的平民感。但是你离开“琉璃工坊”以后,看到大的作品展没有你的作品出现,会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对不对?
王:应该说都是我的作品,但是没有我的名字。
杨:那种感觉会不会很奇怪?
王:这种感觉大概有一两天吧。假如把这个谈得比较高调的话,我做玻璃其实是想学习到底怎样把自己放空,所以只有两三天。
杨:那如果不要讲得太高调呢?我们都是很平凡的人,对吗?
王:我的意思是说,我希望自己能那样去处理它,所以大概两三天我就很释怀了吧。
杨:只有两三天啊,那你已经很神奇了。
王:不是神奇,我觉得还太多,因为自己满脑子很多的东西哦,一直希望往前走,而且我想最后那一两个月的气氛,会让你觉得,啊,终于离开了。
杨:有一种解脱的感觉。自己再重头做的话,你觉得在性情和经营一个事业上,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王:这方面我可能非常幸运哦,一开始,“琉园”的股东都是“琉园”的收藏者,都是完全不熟的人,他们的一个想法很有趣,他们说,这是我们的投资,即使两年做不下去,我们还可以带很多作品回家。对我来讲,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福分。
杨:你现在经常说自己的作品是水晶玻璃作品,但是当时,从“琉璃工坊”这个名字到书写都是由你来做的。你是不是为了特意跟它保持距离,所以在称呼上也改变了?
王:我做“琉园”还是用的“琉”字,可是第二年我开始做“玻璃教室”。因为我开始研究文史,发现老祖宗谈玻璃这个材质用了很多更诗情画意的名称,比方说“水玉”,玻璃高温的时候它会像水一样流动,叫“水玉”很有创意哦;另外一个称呼是“千年老冰”,像冰冻了千年的一个冰块;也有用“玻璃”和“琉璃”的称呼,可琉璃到了宋朝之后变成琉璃瓦了,成了釉料的一种,而玻璃的称呼一直沿用,所以包括现在很多专业展览都用“玻璃”这个字眼。
玻璃的纯粹与欢喜
尝试不同的风格,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可以从中品尝突破的喜悦,寻找全新的人生感悟。王侠军发现,透过玻璃的纯粹,可以体现宗教的现代感与欢喜的一面。
王:在处理佛像这种宗教的东西时,我想它更能让人感受到里面的欢喜。我做了很多佛像。我们常常说,佛光普照,过去的佛从来没有光,做水晶玻璃,我们如果从底部打光,可以看到那个光,通体透亮,你感受到里面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哦。佛像很需要这样的感觉。我做了很多现代佛像。传统的佛像比较像偶像,你觉得那就是一个神,它绝对可以穿透你的心,看到你的七情六欲。哪个人没有七情六欲?我们很担心它看透我们,所以把它供起来,放在佛堂里面,不愿意接近它。可是我希望我创作的佛像是你愿意接近的,它像你的朋友,放在你工作的环境里,在你的书桌上,你的卧房里,你的客厅里。我想呈现的是一种艺术品,这个艺术品可能跟传统的佛像不太一样。
杨:但是有一类作品给你带来的感觉就不是那么单纯了。你好像给不下三四位知名人士做过骨灰匣,从白小燕到张国荣,还有梅艳芳,是吗?做这些创作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王:当然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给活着的人和给往生的人做是有不同的心情。可是我觉得艺术不只是给活人的,给往生的人也应该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感觉。我曾经帮更多的人做这个。台湾有一个医院叫作慈济医院,很多人生前就立了遗嘱,希望能够捐献自己遗体供解剖用,完了呢他们会火化,火化完了装在一个小骨灰坛里,就委托我来制作这个骨灰坛。这个对我来讲,应该是一种福分吧。
杨:张国荣的那个是什么样子?
王:它们都是非常白的。
杨:好像在制作那个骨灰盒的时候你的手还被烫着了,是吧?
王:对。张国荣的比较有趣,因为他们说他喜欢蓝色,吹第一个的时候我想那就用蓝的吹吧,然后我就吹了个蓝的。哎呀,拿回去,我总觉得好像他不太满意。
杨:你觉得张国荣不太满意是吗?
王:对,好像有这么一种感觉。所以第三天,又再吹了一个白的,他们说很好。
玻璃碎裂的声音
从事玻璃创作的人最听不得玻璃碎裂的声音,看不得旁人对玻璃解体的无动于衷,那是对他们心血的大不敬。那一瞬间的震惊与无奈,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
杨:听说有一次有一件几万块的作品被一个小孩子摔碎了。那是什么感觉?
王:我刚刚说过,玻璃
一裂开真的是一种灾难,一种浩劫的感觉。它“啪”的就炸开了,满地都是。而且那个声音真的是非常惊心动魄。我在楼上听到这样的声音,当场就惊了一下,然后人家告诉我,是一个小孩子弄破的,你一点辙都没有。怎么办呢?那就认了。
杨:你受过的最严重的一次伤是什么时候?
王:我记得刚刚做“琉璃工坊”的时候,每天要吹嘛,有一天,玻璃吹完了,要敲下来,抱着放在一个退火炉里面。那个地方非常挤,我们这个东西不能呆在外面太久,所以要赶快放在里面。我把它敲下来,我的助手拿到手上准备放,在吹管上面有一块玻璃,还非常热,可是我又没时间把它搁下来,所以我就提着,一个手提着吹管,一个人跑过去打开门,这样我要跳过几个放玻璃的桶,跳过了,就打开炉子,完全没有感觉。然后,我把吹管放回架子上面,坐下来休息一下,突然发现,怎么脚冰冷了?鞋子一打开,一鞋子的血。
杨:可能是你不小心扎到自己的脚里去了。
王:对,跳的时候脚勾上去了。然后到医院里面,医生还讲风凉话:“哇!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干净的伤,五六百摄氏度的(高温),伤口已经消毒好了。”一来就缝起来了。那是一个很大的伤,后来回家就从2只脚变成3只脚了。
甘愿作,欢喜受
就像所有的创作一样,做玻璃是一件快乐的事,不是痛苦,也绝不悲情。而其中的孤独,只有创作者用内心的自在去克服了。
杨:你现在是觉得灵感源源不断、一发不可收拾,还是觉得时常遇到一个创作瓶颈,觉得自己的天分是有限的?
王:当初在做玻璃的时候,觉得很不幸,我怎么要经历这么多的过程?可是现在,当你越熟练,你发现那些感觉其实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你有时候从画面的角度、一个摄影师的角度去看一个东西;你有时候从文字的奥妙去感受那种情绪的酝酿、那种抽象的思维;你有时候从导演的角度去创造一种情节。很多角度让你从不同的专业去切入。
杨:你觉得玻璃能够把你性格中或者内心中什么东西释放出来?
王:我常常说,跟玻璃结缘是要充满热情的。你没有热情,很难做任何事,可是做玻璃尤其要热情。不同的温度产生不同的玻璃工艺,800摄氏度的玻璃跟700摄氏度的玻璃完全不一样。像吹玻璃,你可以看这种五彩缤纷的变化,800多摄氏度的,像我们脱蜡铸造,它流动得比较慢,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缓慢的过程里面,记载了很多文化的痕迹,而且慢慢沉淀出非常有分量的东西,它非常沉稳。所以这种热情,你假如能够控制得当,是非常好的。其实,人生也是非常多样的。
本版内容由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工作室独家提供
[url=http://www.leslietong.com/lovehouse/dispbbs.asp?BoardID=286&ID=16270]相关报道:哥哥骨灰罂曝光--4.8<东周刊>[/url]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