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的挺客观写的很真诚

(2006-03-02 11:58:34)
带您一起探寻和怀念巨星张国荣
时间:2005-07-25  来源:电视指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一个人分不清演戏与人生的时候,往往会酿成悲剧。对张国荣来说,岁月就是一卷长长的胶片,他曾扮演了无数个角色,但那些角色谁都难以说清楚是不是他自己。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那决绝的如蝶一跃,的的确确像极了一出戏的结局。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灿烂而又充满坎坷传奇的一生。他从空中飘零坠地的姿势瞬间堵住了所有人的心,使那个本来应该甜美的春天充满了感伤与叹息:为什么他有可以普渡世间爱情的音乐力量,却独独拯救不了自己的灵魂?为什么他的歌声能感动所有的人,却单单不能慰藉自己的心灵?

    对人来说,谁都无法控制自己的“生”,但可以选择“死”,问题是每个人都不该滥用这种选择“死”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是对生的一种解脱。然而让人不解的是,那样爱惜形象、芳华绝代的张国荣,为什么要选择如此痛苦、如此惨烈的一种死法?在潸然而下的泪水里,我们至少应该明白:他留在世界上的,是一道美丽而苍凉的手势,是一片匆匆泛过的红尘,是最绝色的一道伤口,是永远无法拷贝的一幕惊世骇俗的独角戏。张国荣的离去宛如流星,他在最后一刻也划出了优美的弧,也发出了绚烂的光!毕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

    本期《我喜欢我推荐》向您推荐中央数字电视《怀旧经典》频道。带您一起探寻巨星张国荣丰富而隐秘的心路历程。

理由一:他的断裂人生单薄而又凄美

    2004年4月1日,一个到处都充斥着无聊玩笑的愚人节。香港。最高温度27度,最低温度23度,细雨蒙蒙,天空像传说中那么烟波如丝;风在吹,像情人的指甲从九龙到港岛缓缓划过;然而在这么慵懒这么蓝调这么王家卫的日子里,张国荣竟死了。 张国荣飞下来的时候,看起来像一只蝴蝶,从文华酒店24层到一层的水泥路面,一只白色的蝴蝶46年的光阴一晃而过,然后是鲜红,像那首名叫《红》的歌曲一样夺目鲜艳……

    那一刻,青春断了!70年代人的青春记忆断了,断得就像文华酒店外那根被张国荣腰身撞断的栏杆。所有的人同时感到了那难以承受的心痛。我们还记得那个年代。一个妖娆妩媚、一个美目盼兮、一个倾国倾城、一个被男人崇拜被女人喜爱的天生尤物在“双卡”录音机里不知疲倦地吟唱,他使反复的倒带变得疯狂。那时候,一个广州师傅的发廊理一个“国荣式偏分”头要50块钱,一盘水货现场录音带要卖30块钱,一张酷似张国荣的脸庞则可以吸引一打以上的痴情女孩。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思想刚刚解冻,当时内地歌迷、影迷的词典里还没有“偶像明星”这个词汇。这时,张国荣出现了。他那俊朗的外表、潇洒的气质、忧郁的眼神、鲜亮的装扮……无不震撼着我们。作为一个红透半边天的艺人,张国荣给70年代出生的人带来的是美好的青春时光。不论是在歌坛还是影视界,张国荣的成功也给“荣迷”们带来了全新的心理享受。“我的偶像是张国荣!”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泛起甜美的回忆。

    的确,张国荣的出现,使20世纪80年代的华语乐坛真正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偶像文化。这是一个黄金版的偶像故事,张国荣是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在少有包装的那个时代,他用特立独行的中性演出、用细如毛发的眼神、用千回百转的嗓音,开启了从大家闺秀到邻家小女、从莘莘学子到学徒工的青春情怀。他用颓废中的优雅、从容中的销魂,不动声色地完成绝对“金粉”式的精神勾引。

    而今,哥哥走了,在洗尽铅华之后,飞向了未知的精神天国。而他却永远地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出身于20世纪70年代的我们,是永远无法忘记他那些美妙的歌声的。开心时,我们唱他的“无心睡眠”,伤心时,我们唱他的“拒绝再玩”,初恋时,我们唱他的“想你”。哥哥的歌声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快乐,伴随着我们的整个成长历程。尽管张国荣带走了我们的绚丽幻梦,可我们在梳理青春回忆的时候,还吟唱着那几十年不曾褪色的歌曲,只是这低沉的旋律中不再有那个俊朗的身影。我们与他作别,也是与我们的青春岁月作别。但是他那不绝的歌声将继续陪伴我们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继续陪伴我们独自打拼。偶像已去,我们成长。该走怎样的路,经历怎样的情,他已看不到,而我们,正在旅途上。真正的偶像没有黄昏,即使香销玉殒、撒手尘寰也会让世人仰望长空、长久注目。现在,让我们重温他在流金岁月里留下的经典之音

文章引用自:http://http://www.tv.cn/channel/chzszn/wxhwtj/112227011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