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朵桔梗花》——人事其外,推理其中

(2011-03-29 15:55:01)
标签:

推理悬疑

读书

东京大地震

连城三纪彦

一朵桔梗花

文化

日本文学

分类: 评说

http://s1/middle/4039299bt9f9a6e0098b0&690


    日本作家连城三纪彦的《一朵桔梗花》是一部短篇推理小说集。大部分故事都设置在明治末年与大正年间(见注释一)。其时日本社会动荡,各种思想汇集,变革正在孕育,颇似我国的民国时期和北洋军阀时期。因此作品中总有一种凄惶的社会环境和淡淡的哀伤情绪,与通常的推理小说颇为不同。阅读的时候一方面因为好奇而有读下去的冲动,不禁加快了阅读,另一方面又因为淡淡哀伤的气氛而放慢阅读。

连城三纪彦的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些故事初读起来并不像案件,而是纯然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或情事,或亲事,或逸事,看似和推理无关,如《桐棺》中黑帮大哥与前首领遗孀的纠葛,《菖蒲之舟》中的殉情,《绯红色的文字》中“我”与小妹的重逢等。但之后作者则以旁观者或当事人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探访,抽丝剥茧,发现疑点,找出真相,许多事件的表象往往是凶手的设置,其背后一定有犯案的动机,一定以牺牲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因此从这点来看,这些作品又是不折不扣的推理小说。

这种写作手法即使在日系推理中也并不新颖,著名日本小说家陈舜臣在其成名作《青玉狮子香炉》中就使用过这种创作方法。不过连城三纪彦的这部小说集尤为出色,我觉得可以作为日系推理中此类作品的代表作。故事本身委婉动人,人物行凶常有不得已的苦衷,读来会对人物有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同时对细节的铺垫也是一步一步逐渐到位的,几乎没有唐突生硬之感。

 

 http://s7/middle/4039299bt9f9a6fa85ff6&690
    伊东深水:镜狮子

以其中我最喜欢的篇目《白莲寺》来简单说明一下连城三纪彦小说的特点。

首先是故事曲折有致,引人入胜,这是其作为推理小说的成功之处。这篇小说大致是讲“我”追寻自小便有的梦魇,最后追查到母亲杀人之谜、自身身世之谜,而这一切都源于母亲对“我”的生身父亲的爱。母亲和我的生身父亲满吉是私下相爱的,不满这段恋情的名义上的父亲、青莲寺住持智周愤而杀死了满吉,“我”的同母异父的哥哥史朗刚好在现场目睹了凶杀案。情节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母亲为了疼爱“我”,带“我”一起活下去,将“我”置换了在东京大地震(见注释二)中死去的哥哥史朗。而为了让我真正成为拥有那段罪孽记忆的哥哥史朗,也为了让“我”今后可以在阳光下成长,母亲苦心经营,杀死了智周,让“我”也亲眼目睹了一次杀人现场。故事从“我”回忆梦魇和种种记忆开始,一切不清楚的片段原来都因为“我”本来就不是“我”,作为史朗的记忆都是母亲为了“我”的成长而灌输给我的。而母亲对我的悉心照顾则是源于对父亲满吉深深的爱。

其次,画面感非常强烈,其对场景的描绘尤其出色,如在眼前,也因为这一点,我觉得他的作品非常适合拍成电影作品。文字优美翩然,如泣如诉,很好的映衬了母亲无奈而决然的苦心。

 

岁月的幽暗,把联结这些场面的系绳剪断了,于是它们便成为一片片碎片散落在记忆里头。

 

在这样的梦境里,火星落到我的肩膀上,马上变成四溅的血雾。在火焰里蠕动的无数人影,也化成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披头散发,举起闪亮的刀切断了视界,最后两个影子糅合成一团倒下去

 

有时在梦境里,当火星正要纷纷掉落在我肩膀上的瞬间,受风一飙而亮起来便成了一片灰流过去。

 

这几个片段都是将抽象的感觉具象化,画面的配置犹如电影中的分镜头一样充满动感。

 

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她那种微笑都没有消失,一直用手指头抚摸着,然后那只手突然掉落在榻榻米上——就这么平静地死了。

我没有能够马上就相信母亲过去了,还在凝神听着母亲的下一句话,坐着一动不动,而母亲也好像还有没说完的话,让那失色的双唇微启着。

被薄暗染上了淡墨色的纸门仿佛渗上了雨水,一只蜉蝣投下孤零零的模糊影子,我就那样坐着,直到浓浓的漆暗罩落下来,把母亲的脸完全覆盖住,我都没有动。

 

这段写母亲去世的场景非常含蓄隽永,没有一个字写“悲”,相反,用的是“微笑”“平静”这样的字眼,以场景描写从侧面描绘出母亲去世时“我”心里那种莫大的悲伤。作为凶手的母亲一生不幸,为了所爱的人隐忍了一辈子,死亡对她来说也许真是个好的归所。

最后,就是故事与推理的结合相得益彰,文学性和可读性俱佳。上面已经讲到,故事本身的推理部分和作者的文笔都是相当不错的。而当它们结合起来的时候,效果不是相互冲抵,而是相辅相成。前期细腻忧伤的笔触给人以朦胧感,而当主人公抓住线索追索真相时,犹如拨开迷雾,事实开始一点点还原。但这并不是说,前期的情感铺垫只是一种障眼法,相反,它使得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罪犯行凶的心理:人人心中皆有一份苦涩的无奈。在我看来,这种结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都是为小说的中心服务的,那就是歌颂人的情感。

 

 http://s15/middle/4039299bt9f9a6aedd10e&690

伊东深水:舞

在《白莲寺》的最后,作者写道:

 

看着这些花,我陡地想到了母亲葬花的另一层含义。

莲花是真宗里所说的“极乐净土”上,以各种颜色绽开的花。母亲在下决心杀死父亲的日子里,凭自己的意志丢弃了那些花。母亲是在这一片漆暗的土里,不只埋葬了季节,连死后的美丽世界,也是恶人所不被允许住的世界,也一并埋葬了。为的是在其后的生命里,只看守着罪,只当一个恶人;还有为了守护我的血。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常写到母亲为了守护所爱的人,犯下罪孽,自愿放弃洁净,堕入漆暗,让人觉得尽管她无法入到“极乐净土”,但这是她为所爱之人做出的牺牲。然而我觉得,主人公并没有觉得母亲是罪孽的,他对“葬花”的领悟,表面上是母亲埋葬了莲花,也埋葬了死后进入“极乐净土”的机会;其实作者真正想说的是,母亲正是如同白莲花一样洁净的人,“极乐净土”正是她要去的地方!这是打开主人公的心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倾诉。

在整部小说集中,作者对于花的描绘尤为突出,白藤花、桐花、桔梗花、白莲花、菖蒲、落菊、夕荻,几乎每一种花都对应一位美丽而不幸的女性。在时代的洪流中成为牺牲品的女性正如匆匆盛开、又匆匆落去的花朵一样,尽管短暂,但仍然尽力绽放着。在此我借用《菖蒲之舟》的结尾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语:也许故事是虚构的,但那些牺牲的女人们的情应当是真实的,她们各个绽放花朵,又让它凋谢。但愿这些故事中的人们以及现实中已经逝去的人们,在死后的永恒的黑暗里,同样地以各种花的颜色浮泛着。

 

 

天灾无情,关怀无疆,希望受灾的日本人民早日重建家园。

 

 

注释一:日本年号明治为公元1868-1912年,大正为公元1912-1926年。

注释二:最近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过日本历史上发生过更可怕的灾难,那就是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

东京大地震,也称关东大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192391日中午,震级7.9级。由于当时许多人家正在做饭,因此地震造成了大火,使整个东京变成了一片火海,这也是作品《白莲寺》中提到的大火。海啸、火灾、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今年发生的东京地震,东京大部分建筑毁坏,整个横滨几乎被夷为平地,超过20万人伤亡或失踪。地震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大火却毁掉了东京,因此正如作品中所写的,幸存者对此次大地震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火海。

1923年东京大地震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巨大。一方面,从此以后,日本的城市建设高度重视防水、防火,防震科技也得到极大发展;另一方面,日本深感岛国之险,开始积极海外扩张。可以说,这次地震不仅对日本,也对整个亚洲的政治经济、历史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