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时间
标签:
时间外物自我杂谈 |
分类: 杂谈随笔 |
从表面上看,时间是我们自己的,每天清晨睁开眼睛,我们就开始支配自己的时间了。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到底有多少时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呢?
从小我们的头脑中就被灌输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的思想意识,于是,学生时代我们的大多数时间是属于学业的,上班了,又多是属于工作的。个人感觉,目前有些国人对工作的“忘我”、“狂热”已经达到极致,工作时间超出八小时之外的比比皆是,而这种“加班加点”常常是无偿劳动。无形中,我们的生活被外物所控制,属于自己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女人的业余时间多属于孩子和家务,男人的业余时间多属于社交和应酬。其中有个普遍规律:女人常常都抱怨男人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男人往往希望女人只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其他时间属于自己和朋友。
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既在花费自己的时间,也在支取对方的时间,然而,又有多少谈话内容是对自己和他人真正有益的呢?
终日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属于家人的时间都少得可怜,还有多少自己的时间呢?
在一组形象直观的中德生活方式对比图片中,有下面这样两幅:
左边蓝色背景的是德国
周末的街景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德国人更重视自我、突出自我,而中国人将自我置于卑微的境地,自我很小,甚至失去了自我。周末,德国人喜欢呆在家中,上街的很少,而中国的街头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喜欢喧闹,难以耐受独处,因此宁愿把时间用各种各样的外界活动填满,不给自己私人独处的空间。其实,我们害怕面对的,恰恰是自己的灵魂,
自己的时间里,不跟任何人在一起,什么也不做;自己的时间里,让手机静音或者关机,远离嘈杂,静静独处;自己的时间,是思考自己的时间,是叩问自己内心的时间:我在追求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永远不能放弃的根本是什么?
只有经常给自己这样的时间,才能不断调整自己,及时将偏离的心灵轨道矫正过来,才能不为外物所扰,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做真正的自己。
太多的时候,我们为他人、为工作大把大把地“挥霍”着时间,唯独对自己格外吝啬。让我们每天给自己一点儿时间,跟心灵对个话吧,哪怕只有几分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