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之死及其他(草根名博首页)
(2009-03-30 23:26:15)
					
											标签:
																				
                            育儿教育小鸡叫声女儿 | 
					分类: 女儿成长 | 
 
当我拎着一袋小米走进家门,只见大米、玉米碴子等粮食撒了一地,我没有责怪女儿,何况,那金黄色的小鸡是可爱而无辜的,“既来之,则安之”吧。我和女儿立即动手给小鸡准备鸡巢及食物。担心小鸡会冷,我们在纸壳箱下面又垫了数层纸壳,小米用水泡过才敢给它吃,听说这样可以避免小鸡“拉稀”。
小鸡看上去健康活泼,“叽叽、叽叽”地叫个不停,似乎不知疲倦。女儿说它的叫声很有节奏感,细细聆听,的确如此。以至于我对它脱口而出的称呼常常变成了“小鸟”,竟忘记了它是一只地地道道的小鸡。它那清脆婉转的歌声,小巧玲珑的模样,分明就是鸟类特有的呢。小鸡仿佛通人性,到了夜晚睡觉时分,它也不叫了。小鸡这个新成员的加入,给我们家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第三天下午,女儿发现小鸡“打蔫”了,叫声也少了。那天晚上,小鸡死了,女儿亲眼目睹了它的离去。“妈妈,让我们为它默哀三分钟吧。”于是,在小鸡的“遗容”面前,我们伫立、哀悼,女儿失声痛哭,我心里也很难过。虽然我们精心照料,却没能养大它,它在我们家仅仅存活了三天。次日,我和女儿把死去的小鸡安葬在小区的花坛里。
小鸡死后的几天里,我们在家里还常常能听到小鸡“叽叽”的叫声,或许,这也是一种 “幻听”吧。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它的叫声,它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小鸡真可怜啊,那么小就离开了妈妈来到咱们家,临死前也没再见上妈妈一面……”听着女儿的话,我蓦然想到,小鸡的死,是否也与孤独有关呢?出生不久就被迫离开了鸡妈妈的怀抱,作为一件商品来到陌生的环境中,虽然有温暖的巢,也不乏赖以生存的食物和水,可没有了妈妈在身边,它该多么的孤独害怕啊。它那“叽叽”的叫声,是不是对妈妈的声声呼唤呢?早就听说买来的小鸡难养活,现在终于明白真正的原因之所在了。
从小鸡之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人类。天下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成长,担负的不仅仅是生活上抚养照顾的义务,更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努力成为他(她)精神上的依靠,心灵的知己。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把他(她)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婴儿,也有自身情感需求,只不过在语言的沟通桥梁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需要我们用心去一点点摸索才能感知得到罢了。
从儿童阶段开始,更不能“小看”孩子了。作为父母,我们要耐心倾听他(她)的心声,尊重他(她)的人格,经常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充分理解并接受他(她)的一些行为、思想,成为他(她)的朋友。
然而,现实里这样的状况比比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却越来越少,甚至中止了。其根源不仅仅在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定心理历程,更与父母教育思维的僵化有很大关系,那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围追堵截的方式,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反叛心理。试想,在语言交流完全可以达到畅通无阻的情况下,父母与自己的子女却失去了交流,孩子的心里话不愿意跟父母诉说,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家里,孩子孤独,父母无奈,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女儿在一点点长大,总有一天,在生活上她将不再需要我的照顾,但是在精神世界里,我会一直关注她,包容她,努力做一个与女儿沟通无障碍的母亲。
 
后记:此文于2009年3月31日荣登草根名博首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