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国玺在秦时也有一次失而复得的经历。其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成为千古疑团。据说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宝因此失落。而八年之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楚汉相争时,刘邦先人咸阳,秦王子婴“上始皇空”,刘邦称帝后,号日“汉传国宝”,代代相传。西汉未年,玉莽夺权,当时的皇帝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太后代管。玉莽让其弟舜人宫索釜。太后大怒之下,将玉空“投之地”,传国翌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了一块——“金镶玉玺”的由来。光武中兴后,传国宝又归了刘秀。
但传国玺的命运却并没有到此结束。此后的封建朝代不断地出现传国歪,真假莫辨。宋绍圣年问,咸阳获一方“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的玉印,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的考证,认为是真秦制传国玺。明孝宗皇帝也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认为是假的而没有用它,清初时,故宫藏有御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称为传国玺。而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一块赝品。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仍在追索这块金镶王玺。

就像收藏古玩字画一样,“国传玉玺”在权力的波峰汹涌澎湃。从挖出和氏璧,到秦始皇用印,再到唐朝末年,整整捱过了一千多年。到此,万民景仰的“金镶玉玺”忽然神秘地失踪了。这个历史的“豁口”,流传着三种说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后唐灭亡,玉玺失踪
朱温灭唐,玉玺为后梁所有。后梁灭亡,国宝又落入了唐庄宗——李存勖之手。几经辗转,玉玺才归于后唐废帝——李从珂。天下大乱,掌握玉玺的人就能号令八方么?那简直是扯淡。一个毫无韬略的窝囊废,拎着玉玺也得死。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举兵叛乱,进围洛阳,后唐土崩瓦解,李从珂全家登上高楼,纵火自焚。“传国玉玺”,也突然失踪了。到了赵匡胤当皇帝时,压根儿就没见着“玉玺”的影子,不得不另起炉灶,寻求其它替代品。
二、元朝灭亡,玉玺流落漠北
据《元史》及《辍耕录》等文献记载:1294年正月,有人拾到一块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夺目,呈青绿色,方圆四寸,“面有篆文八字,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鱼龙之状”,经御史中丞崔或、监察御史杨桓悉心鉴定,居然是秦时“国传玉玺”,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368年,明军北上,元顺帝狼狈逃出大都(今北京),他贴身携带着“传国玉玺”,这件宝物,也追随亡国之君,流落到了茫茫漠北……
尽管如此,历代皇帝“金镶玉玺的情结”却从未衰减过,他们遍访天下而不得。上有所好,下必尤之。怀抱“赝品玉玺”进贡朝廷的马屁精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可惜,那些漂亮的假货、来路暧昧的珍宝,均被明眼人识破了。乾隆皇帝就亲自鉴定过故宫里一枚号称“传国玉玺”的“赝品”。
北京故宫里存放着历代奇珍异宝近百万件,惟独缺少最能代表无上皇权的“玉玺”。实在弄不到手,也只能满嘴“葡萄酸”了,乾隆曾无限开明地表示:“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既然已经稳稳地坐在紫禁城里,又何必非找一件古老的道具,证明给外界看呢?倘若得民心者治天下,哪怕用萝卜刻一枚公章,都通行天下。如果弄权祸国,即便钤上真正的“国传玉玺”,也难免天怒人怨。看来,牙根儿泛酸的乾隆皇帝,算是说了一句明白话。
三、留学俄罗斯,从蒙古人手里购回国宝
其实,前两种说法归根结底是一个归宿——丢了,找不着了。正当疑云密布、玄机重重的时候,又出现了“国传玉玺”的最新下落:
2004年8月,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大市场内,一位中国留学生,从几个蒙古人的手中,弄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玺。凭着自身的文物鉴赏知识,他认定这是中国古代的印玺。经过艰难谈判,最终把这件东西买了下来。之后,通过文物专家对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热释光检测,确认这就是两千余年前的秦王玉玺!
如果真的是国宝还故国,的确称得上惊天爆闻,大快人心啊!可是,这种说法究竟可靠不可靠?毕竟,历史上“玉玺现身”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无法贸然下结论,只能姑枉一听。虚实真伪,必须等待时间来验证。但愿,中国的“国传玉玺”还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它早一点重见天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