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清代、民国时期前往归元寺的水路

标签:
汉阳老汉阳归元寺汉阳水路交通老武汉地图 |
分类: 舆图忆事 |
归元寺,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位于汉阳城西郊外。直至民国早期,汉阳城都不大,出城向西两里左右就到了归元寺。虽然路程不算太远,但却没有正儿八经的大路前往,都是些乡野小道通往,不太好走。好在寺院近水,可以坐船到归元寺。据说那时这里景色如画,绿树掩映着粉墙黛瓦的古寺,周围是湖塘和良田,一派田园风光,很有古文人山水诗赋中的美妙意境。
昨日与本地书网的朋友郭兄,谈及民国早期信众走水路到归元寺问题。今日翻了翻所藏的老武汉地图,希望通过这些老地图来找到通往归元寺水路的蛛丝马迹,还原一个已被我们淡忘的记忆。
下图为晚清时期归元寺位置图。由图可见,当时的马家湖(后称马昌湖,今称马沧湖)水域面积广阔,一直延续到归元寺边,有力地说明当时归元寺临水。图中显示出当时的归元寺以西以南是很大一片水域(见上图)。因此,这西、南方向来的信众是可以乘船穿过湖泊而来。另外,在归元寺以东200-300米处,有一条北连接西月湖(今“月湖”),南连接鹦鹉洲与汉阳间夹河的南北走向水道——月湖港。这条月湖港,通过夹河可以连通长江。地图中,从汉阳县城西边的凤山门出来,向西至月湖港有一座桥,名曰西门桥。西门桥北有标码头名称,可能此处有一码头。估计从汉口来的信众,渡过汉水之后,在东、西月湖乘船,可通过月湖港来到归元寺。而武昌的信众,可以渡过长江之后,直接进入夹河,或在汉阳改乘小船通过夹河进入月湖港来到归元寺。
晚清地图
下图为1892年左右的地图,可观马家湖已远离归元寺,估计要通过南部湖泊的水路到达此地已经不方便了。归元寺附近也没有正式的道路,陆路前往也不顺畅。而通过月湖港这条水路,想必还比较通畅方便。
大约1892年左右,红色圆圈为归元寺的位置。
下图为日本人1906年绘制的武汉地图,月湖港被拦腰截断并填平了相当大一部分。考虑到此图汉口部分,也超前将一些之后都没能完成的规划信息绘制进图,所以可以猜想这段时期月湖港实际上还是通畅的。地图上消失的部分应为当时规划修路填平的部分,但后来实际并未执行。曾见过1907年版武汉地图中标识月湖港是通畅的,也佐证了这一猜想,所以可以判断这条前往归元寺的水路一直是保持通畅的。
1906年汉阳地图
下图为1920年汉口地图所附的汉阳简图,可见当时月湖港仍然是通畅的,这也证实了民国初期文献中描述乘船前往归元寺的情景。同时注意到,从汉阳县城前往归元寺已经有了正式的道路。可能也正是陆路开通,导致民国早期之后,再鲜见乘船前往归元寺的描述。
1920年的地图,归元寺位置标示错误,应为红色圆圈的位置。
下图是1939年武汉地图(日本人绘制)。这里显示月湖港有部分被填平,但可能是淤塞。归元寺在石头山之南,红色圈标识的位置即为归元寺。
1939年汉阳地图
下图是1949年的武汉地图,图中已经看不到月湖港,疑是淤塞的缘故,因为之后的1951年的地图上又见到了月湖港的标注。
1949年武汉地图
下图是1951年的武汉地图,又见到了“月湖港”,那么在此之前月湖港为何消失了一部分或者甚至全部?笔者初步判断可能是河道淤塞所至。
1951年武汉地图
1956年,为了配合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汉阳东西走向开辟拦江大道至汉阳火车站2.5公里长沥青路面,取名“和平大道”(今汉阳大道)。南北走向以一条以老碎石路为基层,加铺9厘米厚沥青砼面层,宽9米以上的交通干道,建成了琴台路(今鹦鹉大道)。从下图1958年的汉阳地图来看,汉阳市区面积扩大,月湖港已经彻底看不到了,其踪迹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外。
1958年武汉地图
通过以上这些老地图的比对,清晰地再现了清代-民国时期从水路前往归元寺的路线发展史。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随着城市道路不断的扩建与完善,这些当年通往归元寺重要的水路渐渐地被遗弃,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些老地图及相关的文字来纪念曾经沧桑的历史。
——————————————————————————————————————
寻访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