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
(2012-11-16 09:45:40)
标签:
杂谈 |
下面是具体统计名单:
1、汉刘邦他爹(中国历史上活着的时候没当过皇帝,只当过太上皇的,似乎就这老头儿一个)
2、西晋司马衷(他也是后来又以“太上皇”复位为皇帝的第一人,只不过这个从皇帝到太上皇、再从太上皇“复位”的过程,都不由他自己……)
3、后凉吕光:“光疾甚,立其太子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晋书吕光载记)根据晋书安帝纪,吕光在让位的当天就病死了,这个太上皇也就当了几个小时。
4、北魏拓跋弘
5、北齐高湛
6、北齐高纬(此人在亡国前夕,先禅位给皇子高恒,当起太上皇;不久又让高恒禅位给高湝。以高恒为太上皇,自称“无上皇”。只是这第二封诏书半路被周军截获,未能生效。但却解答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疑难问题:有了太上皇之后,皇帝又换人,而原来的太上皇还活着,应该叫什么……)
7、北周宇文贇(此人让位给儿子,自己却不称“太上皇帝”,而用了个bt的天元皇帝的尊号)
8、隋杨广(此人很郁闷,还好好的在扬州,却被李渊奉着他的孙子给他遥尊了个太上皇)
9、唐李渊
10、唐李旦
11、唐李隆基
12、唐李诵
13、唐李晔:“十一月乙酉朔。庚寅,……迎皇太子监国,矫宣昭宗命称上皇。天复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昭宗反正,登长乐门楼,受朝贺。”(旧唐书昭宗本纪)。李晔的“太上皇”当了一个多月就又复位,与司马衷的情况颇为类似。
14、西夏李遵顼(此人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状元皇帝,颇为难得。)
15、北宋赵佶(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16、北宋赵桓(他也是被赵构遥尊的,但尊号是“渊圣”皇帝,大概因为他和现任皇帝赵构是兄弟,而两人的老爹太上皇帝赵佶也还活着,所以不好称他为太上皇帝,姑且列入。赵佶、赵桓、赵构这一家子的“光辉”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前述重大疑难问题的另一解决之道)
17、南宋赵构
18、南宋赵眘
19、南宋赵惇
20、西辽直鲁古(他这个太上皇当的最郁闷,是被外姓外族的人篡位后尊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应当说是绝无仅有。即使如杨广,也毕竟名义上是被他的孙子尊为上皇的……)
21、明朱祈镇(也是以太上皇又复位为皇帝,但此人却与前两位不太相同了)
22、清爱新觉罗 弘历
高句丽、大理这样的边疆政权,因为一般只称王不称帝,资料又少,我暂时没有列入。否则大理恐怕能有不少。
注意上述统计的前提是:死后追尊的不算。否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庄襄王了,而这也应该是“太上皇”一词的渊源。
至于我前面说的那个未有尊号因此不便列入的倒霉蛋,自然便是金哀宗。
这22位太上皇可以分为几型:
1、纯粹养老(或者没当过皇帝,或者当不当皇帝区别不大)
汉刘邦他爹
唐李旦
南宋赵惇
2、主动退居二线(这类比较多,予以第1型的区别是他们退位以后一般都还对政治有实际的影响力,甚至仍有实权。将这一类型发扬光大的是日本人,乃至形成了法皇、上皇掌权的“院政”时代)
后凉吕光(虽然只当了半天,但原意还是要退居二线di)
北魏拓跋弘
北齐高湛
北周宇文贇
唐李诵
西夏李遵顼
南宋赵构
南宋赵眘
清爱新觉罗 弘历
3、政治斗争波及(这类或者根本就是傀儡,或者是本有权力而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而被迫下野)
西晋司马衷
隋杨广
唐李渊
唐李隆基
唐李晔
明朱祁镇
4、被敌人搞p
北宋赵桓
西辽直鲁古
5、国难当头撂挑子当缩头乌龟
北齐高纬
北宋赵佶
(还可以包括金哀宗)
在上列22人中,前面提到,有两个组合以不同方式解决了一个重大疑难问题:太上皇还在,皇帝又换了,怎么办?只是这两个组合一个因要约没有送达而未实际生效;另一个实际情状又过于悲惨。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太后乃至太皇太后都是不老少的,但是由于皇帝终身制这一基本原则,太上皇已经是稀有产物,“无上皇”就只好蝎子拉屎独一份了。不过有位老而弥坚的太上皇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乎就看到了曙光,然而功亏一篑。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只比儿子肃宗早死了十天,否则一顶“无上皇”或不知道什么尊号的荣冠就可戴上。有人说了:宋孝宗也可惜啊,他死了一个月光宗就再禅位了。其实非也,光宗禅位与他“因病”不能为孝宗主丧有直接关系。孝宗若不死,他未必会禅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