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短房《歧路彷徨》读后

(2012-09-04 19:40:34)
标签:

杂谈

这篇“读后”确实是读后感,但它是我执掌新战国联盟检地时的检地工作稿。检地也者,就是把当时新战联隶属各网站每季度更新的知识类、文艺类文章一一读过、统一评分附带点评,折算成“石高”,以为新战联天享朝设定的BBS“跑团游戏”助兴。

既然是所谓打分评论,里面硬装内行、道貌岸然的话自然不少,说起来也不是很好的读后。因为今天微博上陶老自己提起了这篇,又有朋友想看,所以就贴到博客里备考。

 

 

8、萨摩岛津氏

原创文艺类:1.8

适用上述标准之第2

 

《歧路彷徨》可能是陶老在联盟里发表过的最长的一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也许是小说的主人公王韬(以及另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容闳)都是我很感兴趣、也很喜爱的人物吧。

这篇小说以十万字以上的篇幅,舒展的描绘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后期的历史画卷,跃然纸上的,是知识分子——“士”的命运。正如陶老在后记中所言,林正朝、王克昌、王韬、容闳,其实还可以包括洪仁玕,这些在当时的中国有知识、有学问、也有超过绝大多数中国人之上的阅历和眼界(即使是林正朝这样的酸腐乡儒在当时也已经算的上见过世面的了)的少数知识分子,面对着日益凌迟的时局、叵测的个人前途,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处于一种彷徨之中。最终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林、昌或不必论,但正如小说所反映的,如闳、韬等人,可称有王佐之才,按理说,风云际会的乱世,正当是他们一展青云之志之时,但是无论是北京南京,他们中间最有成就的人,即如容闳,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怎么样的国家,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命运,可以让读者有深刻的思考。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颇尽心力,人物的语言、衣着、举止、神态无不与其身份、地位乃至性格相契合,即使一二小人物,也自有其面貌。比之众多先有主题、情绪然后堆砌人物的文字,实有霄壤之别。惟一略感不足的是华尔未免太“中国”了一点。他在上海混得一口好汉话自然可以理解,但与同为洋人的“万大人”(汗,还有陈在田……)讲话时也尽是中国粗口,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以陶老出入东西南洋的阅历、通晓法兰西夷语文,最近又在阿美利加寓居,造些美狄切口应当不是难事。

小说开篇有一林正朝、中段有一洪干王,与主人公王韬成反正之衬。小说数节之后又有一容闳。此时,如庸手写作,韬、闳二人很容易写成类似样貌,面目模糊,而陶老之笔锋所至,则两人之风骨不同自见。“歧路”者,不同之路也,林正朝、洪仁玕固然沿着他们的道路走了下去,而看似志趣、见识相近的韬、闳,最终也各走其途。而这仿佛正是他们各自的性格与观念所自然发展的一样,读来毫无突兀牵强之感。

小说的细处自不必提,对于当时社会风俗、人文的模拟,一向是陶老天国小说的特色。注解中有几处重复(如对天国讳“爷”、“贞人”切口等知识的交待,都出现过两到三次),不妨校订调整。另外关于洪仁玕作避讳文章自相矛盾的情节,小说正文也重复过一次,这也可算是一点疏漏。

陶老此前的天国题材小说,多是天国末期败亡之景,惨烈万分,令人观之心中翻涌,乃至泪下。这是感官情绪上的直接刺激。然而这一篇小说,却跳脱出来,于天国,未成未败中已见其变质和末路;于清廷,在其将亡未亡际察其挣扎与死局;于是从更高的局面上观察太平天国运动乃至当时的清廷,更大而言之,观察当时的中国社会,以及在那纷纷世界上奔走着的几个个体。这一层大视野,使这篇十万字空前规模的作品得其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