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资料 |
即使采用了对照组,除了自变量外的其他无关变量不可能完全平衡掉,因为每个人是唯一的,"没有两个人的头发是完全一样多的"。但重要的仅仅是和自变量相关的方面要相似。当然,问题是我们并不了解无关变量的所有方面,这就是为什么随机安排是重要的。总的来说,随机安排平均了所有的特征。
D.坎贝尔和J.斯坦利(1966)就曾以被试是否被随机配置到各组去来区分"真正的"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但是,随机化效果可能是不平均的。为了确保等组,我们可以将这些一分层。如果在研究多动症儿童中取得具有同样基础代谢率(BMR)的被试组是比较重要的话,我们可以将被试按MR的高低分成高、中、低三个组,然后随机地从每层中抽取相等的被试安排到每组中去。
曾有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原始差异,甚至是在随机配置之后发生的控制组与实验组之间的差异,能够通过协方差分析加以解决。现在人们认为这样不行的了。正如L.J.克龙巴赫(1980)说的那样"对假设的等组施加统计调整后不会产生可靠性估计"。这种差异会造成对结果的多种解释,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1)原始差异;(2)发生在处理期间的差异,但和处理无关;(3)处理本身的各个方面。
如果没有实行随机配置,那么经常会导致原始差异。 例如,当一个人需要用原封不动的班级,或当实验变量的特征,如长度、复杂性、不愉快等,要求我们必须选择自愿者时,就会产生原始组差异。R.罗森塔尔和R.罗斯诺(1969)认为自愿者通常比非自愿者更加有修养,职业地位更加高,更加需要赞成,更加聪明,权威主义较低。这样如果必须要用自愿者,控制组也必须由自愿者组成,成非自愿者作控制组会造成不公平。
对于实验处理的结果也许会产生多种解释。对于目的在于排除这些解释的控制组来说,它必须暴露于这些条件之中。例如,一个教师也许学会更加有效地阻止多种行为的发生,以便经过咖啡因处理的学生出现多动行为减少。如果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儿童不被安排到她的班上,或不采取使两组的教师学会同样处理这样偶发事件,那就会导致对结果的多种解释。
最后,除实验处理(咖啡因)外的那部分干涉因素,也会产生差异。如给被试服药,导致他们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处理,这种事实本身会使父母、教师、儿童产生对行为改善的期望效应。为了排除虚假的原因,控制组应该接受这样的实验处理,在这种实验处理中被试、教师、研究者很难将它和真正的实验处理明显地区分开来。例如,可以用安慰剂--一片外形与咖啡因药片完全相橡但无任何药效的片剂。只有中立的人物知道谁服用了安慰剂,一直到得出结果。这种方法称为双盲研究。
在理论上,实验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设计的最低要求,设立对照组在实验中能够使自变量不受无关因素和"污染",避免自变量受虚假因素的干扰。但心理学实验的有些领域是不适合用对照组的,有些领域设立了对照组后反而会导致混淆。对此很难列出具体的标准,说哪些自变量处理要设立对照组,哪些不要设。但是,当我们发现一个自变量有多重成分,并且能够确认其中的重要成分时,设立对照组将排除所有的其他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