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陶明国先生是个有着文学天才的老师,今年已70周岁了。几天前他打听到我的手机号后,给我发来了短信,我真的感到无比兴奋。这些年,我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对我有教育之恩的老师们。陶老师是我中小学阶段遇到的最有才华的一位老师,而且他的文学才华影响着他所教的学生,我是这群受益的学生之一,但是我的中文写作差强人意,有点对不起作家陶老师的教育与培养。通过最近几次的E-mail交流,到现在我才知道新安中学(以下简称新中)当年办外语班的主意是来自这位大作家的大脑!完全可以说:新中外语班是全国最早的外语班,后来兴起的外国语学校不知道比我们这个外语班要晚多少年!
我们现在终于搞清楚了,是陶老师首先改变我们这些学外语学生的命运轨迹,如果当年不学外语,也许命运将又是另外一番样子。他是我们的大恩师!不仅仅是这一点,我们需要感激他,而且陶明国老先生夫妇俩对学生的关爱都是无微不至的,以及他们终生从事教学不改行,为怀宁的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辈子,就是这高风亮节的为人品质和热爱教育的情怀也是值得我们这些学生终生学习和记起的。
我们这个外语班7个人就有3个人考上了大学,2个人上了中专,可谓大丰收啊!其中程多生同学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学院(后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是上外建校以来首次在农村中学招收学员,一下子轰动了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为了让网友更多地了解全国最早的外语班是如何出炉的,现特发表恩师陶明国先生写给我的E-mail:
节明:你好!
今天我搜索了"百度百科”词条“黄松怀”,读了你写的词条和悼念黄松怀的文章,不觉泪水盈眶。在读你的文章之前,我并不知道黄松怀已经于2012年逝世,我还曾多次与老伴谈起他,很想知道他的家庭住址,去拜访他,大家在一起聊聊当年在新安中学的往事;孰料他却与我们早成阴阳两隔了。
当年新中的老师们过世的人已经很不少了。最早是查振东,后来又有程从立,前两年又有刘清,大概还有其他人。我的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老熟人,最近两年中,也频频传来去世的噩耗,正所谓:耳畔频闻故人去,眼前但觉少年多。还活着的,聚在一起聊天时,也常常绕不开“死”这个话题。人生就是这样,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现在我和我的同龄人们,就常常说“天堂”的话了。不过我和老伴都很想得开,只要活着,就不必怕死,快快乐乐地活着。
说起黄松怀,不禁让我想起你们那一届学外语的事。在你们那一届之前的1978届,新中只有两个人考取大学,这使得新中在社会上的名声很差。这年暑假,我从成都调到怀宁,教委根据新中的要求,将我分到新中教你们两个毕业班。
1978年十月底,全校老师在食堂开会,讨论提高高考升学率的方策。根据当时已经获得的信息,安庆师范将在1979年招收一个外语班(英语)。我于是提出,我们新中可以针对这一情况,专门办一个外语班,专攻外语,第二年报考安庆师范的外语班,争取把安庆师范的这个外语班包下来;外语成绩好的学生则可以报考大学外语系。这个针对安庆师范外语班招生的新中外语班学生,可以从四个高二毕业班中挑选,先向同学们说明这个外语班的高考前景,然后让同学们自愿报名,然后按照记忆力的高下,由学校挑选出一个班的人数,组成这个外语班。我并且说,这么一来,明年(1979年)高考,我们新中单凭这个外语班,就完全可以打一个高考翻身仗,从根本上扭转新中在社会上的声誉。当时不少老师都说我这个“鬼点子”好,在会上就决定这么办。
散会后,当时教你们两个文科班外语的黄松怀对我说:“你害我啊。”我对他说:“绝对放心,明年你将声名鹊起。”他直摇头。
后来我就请了一个星期的假,赶回老家江苏镇江乡下把姚如男接到新中来当代课教师。当我从家里回到新中时,发现那个“外语班”已经编好了,但并不是一个班,而只是一个“组”,总共只有七个成员,其中包括你、江锡焰、程多生、王丁和、丁改男等,好像还有张淑珍吧?(不是张淑珍,是陈娇,现在广州当外语教师;当年外语班7个人,还有胡善忠;江锡焰后来改名字为江喆,现任安徽省桐城中学副校长。——博主注)
这使我大失所望。我原来是说要搞一个班,而现在却只有一个仅仅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组,而且只有自愿报名,而没有通过测试进行挑选,更没有在四个班级中进行充分的动员没有向全体同学说明这个外语班的高考前景,使很多人心存疑虑,没有进这个外语班。
但不管这么说,结果没有让大家失望,更没有让黄松怀失望。不过那时我因为身患重病坏死性胰腺炎后身体极其虚弱,于1979年五月以后就没有再教你们了。后来,因不宜在新安这个生活条件很差的地方工作,加上怀宁师范又于1979年复校,我于79年暑假调至怀师直至退休。
但1979年高考中,新中的外语组还是出了好成绩,你们多数都达线了。这也坚定了新中继续办外语班的信心。秀山中学校长程津浦也受启发,于1979年暑假后也办起了外语班。黄松怀也由此大大提升了自己事业的雄心。我曾对他说过,这个外语班将使他名声鹊起,这件事后来也兑现了。
这,便是当年新中外语班的故事。
我的一个建议,决定了为数不少的同学们终身的事业和前途所在。我一直在内心把这件事看作我人生中的一个大的福祚,也成为支撑我人生价值自我认可的一个重要支柱。
多年之后,我向你说出这个故事,也是希望与你分享我的这一份幸福感。
愚师
陶明国 2014年7月19日 于怀宁高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