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插画课的野心

(2014-11-08 13:57:22)
标签:

插画

麦兜

张小溪

高木直子

桑贝

分类: 设计课·误人子弟

插画课的野心

莫萍

 

 

首先得说,我对插画的欣赏标准是绘画的技艺第二,对于故事、脚本、主题的理解和准确的情境呈现第一,这才是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不过当时开插画课,最早的想法,就是带大家一起看看书、画点画。

 

几年走下来,慢慢意识到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调整才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事情。于是想到或者把关注点从外界转移到每个人自己身上,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个性、情绪、心理,会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就在申请选修课开课时调整了教学计划。

 

第一堂:《我们都有麦兜像》

插画课的野心

第一堂课的灵感来自鹦鹉史航,他提到他在学校教剧本课,曾开过一个《我们都有麦兜像》的专题,教师带头,每个人说说会让自己觉得心虚的人生小缺憾,然后领到一个麦兜铃铛,这样走在校园里,听到附近有铃铛声,那就是遇见了同样笨拙而不成功的麦兜同类,想想也就不孤单了。我开了同样的内容,倒不是要学生们从“有同类”这件事情上找到安慰——虽然这也有些暖意。我是希望通过看到自身那些令人心虚的小缺憾,把它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接受和疗愈——一直想要被隐藏的缺点、自觉不被祝福的部分被看到,被压抑的能量就得到了释放。正如武志红所说:“那些生命鄙俗的骚动,才是生命自身。缺乏体验性的丰盛的链接,才会去追求头脑链接,这时易追求纯净。即,头脑要剥离掉各种鄙俗。头脑对事物进行评判,分等级,追求纯净或深刻,或其他。但若心能安静,身心都呈打开状态,那么一个人可以和任何看似普通的事物建立链接。最简单的链接是这样的:你发出欲求,对方直接回应。对方的回应,是无条件的,无条件意味着直接简单的碰触到彼此。”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能量没有任何损耗和浪费,这能量会带来巨大的创造力、喜悦和丰盛。

 

这个阶段因为还不用展开故事,所以同学们都还画的不错,也敢于调侃自己。

 

 

第二堂:《日常生活的神奇魔力》

插画课的野心

桑贝作品

 

 插画课的野心
张小溪作品


 

第二堂课以《日常生活的神奇魔力》为题,引介了桑贝、张小溪和高木直子,桑贝对日常生活中微小细节的观察和表现成就了非常精彩的绘本作品;张小溪从几年前开始照片记录自己的日常穿着搭配,并搭配以插画的形式呈现,几年下来,自身品位越来越好之余,也出版了时尚插画集、开了画展并成为不少时尚发布会邀请的嘉宾;而高木直子则以她全然的对自己琐碎私人生活的记录——一个人住系列画到第9年,150的生活系列出了好几本,一个人系列也是在旅行、美食、泡温泉、马拉松等领域展开——就创出了单行本发行量上百万册的牛掰记录,更被读者封为日本绘本天后。在《150cm life》书中这样描绘自己:我的身高到了150cm就没再往上长,这都已经过了15载。对我而言,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多半都有点儿太大。和别人讲话时得抬起脖子,衣服的袖子太长、拿高处的东西时得踮脚尖,走路时常常不自觉地加快脚步等。虽不喜欢因个子矮小所带来的诸多不便,但若有人因我个子矮小而对我特别好的话,我也就会觉得其实个子小也不错嘛。”高木直子坦言现实生活中自己是个不善和人交流,朋友并不多的人。她常常感觉,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别人,所以,就把心里的想法描绘到画里。——用最世俗的观点来看,你不用去管别人在干什么,了解你自己适合穿什么、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有什么乐趣和遗憾,用这了解就可以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创造了好多好多给别人带来欢喜和安慰的美好。

 插画课的野心

插画课的野心

插画课的野心

插画课的野心

插画课的野心

高木直子作品

 

    于是第二个作业就是自己日常生活的视觉日记,留心生活中认为值得一记的事情,并用绘本的形式记录下来。

 

很想有学生能够开始看到自己的生活细节、看到细节之后种种自己的小心思,继而能慢慢探索自我,但看到的作业基本都是大线条的,多数只呈现了事件本身,对事件发生的前中后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并没有去关注,我个人觉得这才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当然这也涉及到关于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意识,有没有留意平时所看的电影如何叙事,有没有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真正的好奇和探索,只能说,大国文化下的年轻人,活的真心粗放啊。但这个不能急,慢慢来吧,惯性哪有那么容易刹住车呢?

 

 

第三堂:《17岁,我在...

第三堂课的灵感来自陈奕迅的17岁。不知是一个什么采访,明星们回忆自己17岁在干嘛,佟大为、赵薇、高圆圆等一众都正经颜色地回答自己在念书,而陈医生站在都市的人行天桥上背靠一城灯火,以质疑的神情自问:“我在做什么?”他瞬即便展开一个非常灿烂的笑容回答:“我在做梦啊!”我借此回顾了艺术史课时提到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少年故事,水仙少年Narcissus 、回声少女Echo,驾驭蜡烛翅膀振翅高飞的Icarus,还有特洛伊战争中的Helen 和王子Paris,以及这些人在西方艺术史上如何被反复地传诵,留下一个主题:17岁,我在...

插画课的野心

 作业留到这里,很多学生卡住了,有人说,我在画画,有人说,我睡过来的。可这也是故事啊!问问自己,你为何睡觉,为何在画画?看到那个原因,去看吧!看到呈现背后所有的故事和心路。

 

 

第四堂:继续《17岁,我在...》

于是第四堂课我们一起看了《皮囊》第一季第一集,这部英剧的主笔,是23岁的Jamie Brittain(不得不又感叹一次,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围观都来不及——第一集一开场,主角Tony坐在马桶上看萨特的《Nausea》,中场阶段的心理学课程,学生提交报告讨论“创伤后应激反应”,这些在国内的很多高中恐怕完全没有涉及过),该剧还拥有一个16人的年轻编剧团队,年龄最低到16岁不等。

 插画课的野心

插画课的野心

插画课的野心

插画课的野心
《皮囊》剧照

 

 


Jamie Brittain在访谈中谈到:

 

《皮囊》的第一季第一集是有关毒品的,第二集是有关厌食的,第三集是有关人工流产的。我们只是想讲述故事而并非试图说教。《皮囊》的基调是体现主角们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不是试图着重描述厌食或者宗教有关厌食症,我自己和Bryan(另一个制作人)都有朋友患有厌食症,这对我们写cassie这个角色很有帮助。

 

其实有关厌食症的那集并不是真的讲厌食症,而是得了厌食症的人,这是不同的。这是有关人的故事,这也是让我们觉得骄傲的地方。宗教方面,我们有个角色就是穆斯林少年,但是同样的是,我们是关这个角色,而不是关心宗教问题。 

 

我认为我们已经精确地捕捉到了一些东西,虽然我还是不确定。那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上的东西。一些青少年对我说,这部剧很贴近他们的生活,但是有一些青少年则不这么认为。我只能说,这部剧集很贴近我的生活,我也不认为我的少年生活是异常的,我所以我想应该是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即使不是全部。

 

 看,23岁,他就清楚自己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想表达的又是什么。如果你认真看剧,你会发现这部剧中的每个成年人都不比这群躁动的少年更正常——神经质的、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心理学老师、有性瘾的父母、不敢面对自己生活的父母、处理不好自己婚姻关系的父母、有强迫症、控制欲和妄想症的心理医生、自以为是的校长等等等,他们对自己的问题视若无睹、回避甚至一逃了之,却对剧中的少年们横挑鼻子竖挑眼,觉得他们真是够了!——全因掌握话语权的是成年人啊!可少年们还在坚持好好过下去,并努力给自己的人生找点乐子和出路,对大人们没有半句抱怨。不过编剧什么都没说,他只是看到并呈现,这就是力量。

 

课后的作业当然是把这部剧看完,同时继续回顾自己17岁的生活,看到并讲出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我不知道学生能不能明白其中的逻辑,但就如蒋勋所说,能于瞌睡昏沉的听课间隙惊醒的抬头间看到作品或听到只言片语,或许就是心尖一触,那就够了。

 

 

第五堂:《神话与童话中的爱情》

第五堂,因为青春期的故事中有爱情,所以进入关于爱情、婚姻的群体意识,看中国的神话和西方的童话。这个题材在以往的插画课中也有涉及,只是当时是作为唯美插画风的故事脚本,但往届的学生们在这故事中总结了自己看到的东西,综合一分析,得到了一些或许是恶搞的结论:

插画课的野心

 

中国的神话里,穷人家的男子都在梦想遇到貌美有能力,不计名分地位帮他带来财富美好生活替他生娃的女神女仙或女妖精,而他们得到这些女人的手段不是耍流氓(比如董永偷了七仙女的衣服),就是有女人凭空从天而降,每天避人耳目与他幽会,他什么都不用做;而西方的童话则教小女孩们,只要长得漂亮、心性善良、保持贞洁,并且耐心等待,就能等到吻醒你、救你于危难的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于是调侃说,这对中国的女孩子可不是个乐观的好消息,全场哄堂大笑。

 

后来聊到《人鱼公主》,大家都认同这是公主故事中的一个例外,她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拿自己最美的头发、最曼妙的嗓音,抛弃家人和朋友,忍受走在刀尖上的痛苦,最后却只得变成泡沫,不知道安徒生到底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小姑娘们什么,爱的牺牲奉献带来的感动?还是为爱丢掉自我会有惩罚?

 

这些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这些故事也书写传诵了累世,它们深入我们的潜意识,如一颗颗种子,影响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最简单的就是,童话里的公主,可以什么都不会,只要漂亮、善良,就能得到王子的爱,得到王子爱才能摆脱以前的困苦,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按照世俗的标准,我若是不漂亮呢?如果我找不到那个王子呢?

 

第六堂开始,准备讲讲《红楼梦》里的青春爱欲故事,讲讲宝玉和黛玉,讲讲贾芸和小红,讲讲晴雯、贾瑞、李纨、尤三姐、柳湘莲...在中国传统文化高墙下的少年生活,然后画点白描,练练腕力和静定什么的。

 

《红楼梦》之后的课,下次再写吧,不知道这课上到最后,能有什么成果。

 

还要记录的是,上课面对的最大阻力就是学生的缺乏兴趣和动力,具体表现就是懒得了解更多、懒得做作业。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是创造力,而不是其他,使个体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顺从会带给个体一种无用感,并产生没有什么事重要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等想法。可我们的传统是多么强调顺从啊,那种成人世界无法遏制的控制欲,蔓延到把教室的后墙做成审讯室的玻璃窗,方便班主任随时监视学生上课时的状态;蔓延到有的家长把孩子房间的隔墙做成透明落地玻璃,还禁止她提出装窗帘的要求;而有教师专门撰文说让学生评教是把教师妖魔化(潜意识是想控制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根本都算不上什么了。所以,我们能怪谁呢?谁从娘胎里下来就是个懒虫、坏种呢?所以,我这课的构想,也先权且当它是个妄想吧!希望能开启我自己和学生们的自我探索和独立之路。

 

好消息是,有学生在朋友圈说录了我整堂课,也有学生开始每天画画PO上朋友圈,并说我给了他动力,这真是当老师最大的乐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