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设计教育的科学与玄学

(2014-09-13 16:41:35)
标签:

玄学

形而上学

老子

庄子

科学

分类: 思考纪

设计教育的科学与玄学

莫萍

 

      这篇文章是因清华美院李德庚老师发的一篇微博而起的思考:李老师的微博是这样说的:

设计是不是科学我不敢定论,但肯定不是玄学。但我留意到国内的很多学校里确实是把设计当玄学教的,说不清楚好为什么好,差为什么差,只是说要去悟,学生不懂,就一棒子,“接着悟”。设计的基础教育中科学的观念(是意识,不是指数理化)的缺失是个严重问题,没有建立起扎实可靠的基础,谈什么都没用。

 

     “玄学”、“科学”这两个词在我们生活中常遇到,张口即来,但我们真的确定我们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吗?我倒是常常在交流中发现很多人对这两个词,尤其是“玄学”的理解和认知存在歧义,却以为彼此说的是同一回事,甚至对其的理解也是想当然或自以为约定俗成的,这样看来,沟通确实是最完美的误读呀!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讨论并误解的,并非事实,而是关于一个名词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但没办法,否则沟通又能怎样进行呢?

 

一、玄学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又一译名。形而上学(和制汉语:形而上学,英语:metaphysics),是一个传统的哲学分支,旨在解释存在和世界的基本性质。“形而上”简单来说,即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从这点来说,设计还真跟玄学有点关系,单纯从审美上来说,它就得用抽象的视觉语言来实现空间、造型的美感表达,更别说那些物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达成了。

 

而在现代科学发轫之前,科学问题被当做形而上学的一部份来研究,被称为自然哲学。术语“science”(科学,拉丁语为scientia)原本只有“knowledge”(知识)的意思。然而,随着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自然哲学逐渐转变为了一种源于实验的经验科学,与哲学的其他领域分道扬镳。到了十八世纪末,它才开始被称为“科学”以示其与哲学的区别。从那时以后,“形而上学”被用来指代对存在本质的非经验性哲学研究。

 

一些科学哲学家,例如新实证主义者,声称自然科学排斥形而上学的研究,而其他科学哲学家对此是持强烈反对意见的。笛卡尔对人类知识的分类,更是明确了形而上学的根基地位,他用大树作比喻:

    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

    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

    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所以,玄学真心被误解的很厉害呀!

   

 

二、在中国,玄学还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我记得赖特在他的自传中提到,老子的“虚”、“空”思想将他带人另一种思考空间的方式,老子关于虚无的完整叙述更是深深吸引了他,他惊叹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已经提出了如此精妙的建筑空间理论,以至梁思成去拜访赖特时,赖特告诉他,“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他还把老子在《道德经·十一章》中这段“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为校训,刻在他创办的学院的墙壁上——可见老子的思想理论对现代建筑和建筑理论发展的影响和呼应。

 

 

玄学发展到魏晋名士东汉末年﹐魏晋清谈成为玄学发展的摇篮,魏晋清谈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求理,二是娱乐,而平等原则贯穿其中——这与现代设计的精神又是多么暗合啊!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与向秀推进了玄学的发展,他们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而赖特说“任何有机建筑都是从它的场地中破土而出成长起来的。大地本身就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构件。建筑是大地的一部分,建筑不是来破坏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的,是来给环境增色的,建筑和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所以,从历史渊源来说,设计还真的没法跟玄学撇清关系了。当然,发展到后期,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其走向了没落。我想,李德庚老师所说的“玄学”,应该是偏向于这个表面行迹时期的感觉,并没有真正搞清楚玄学的真实发展和思想体系,就要学生“悟”,确实是先生该死啊!

 

龙应台说,“这个大千世界可以说是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学生在黑字白纸之间学到的理论与例证,都还是抽象模糊的,只有在把知识带到人生的实验室去观照验证之后,知识才能落实。”这段话为我自己粗浅的人生体验写下了一个权威证明:

 

人是通过两种方式了解世界并与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是觉,一种是知,合起来称觉知,或者叫智(太阳底下大家都知道的事)慧(丰盛富饶的心)。我记得达芬奇好像说过,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可社会管理与生产的便利性需求,导致我们越来越重视知(智)的部分,而益发忽视了觉(慧)的部分。

 

不过,慧似乎很难用科学来量化验证。我们常说某某有慧根,可慧根到底什么形状、什么色彩、什么质感,说不出来,还真挺玄的!——我们的传统其实蛮压制这一块的,一个小孩若心思和身体感觉都细腻敏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什么的,要被斥为林妹妹似的——人人都知道林妹妹的不讨喜和结局,有才华又怎样?

 

    我们凡事喜欢判断好坏利弊,在设计上尤喜做此类评判。不过在能说明为什么好,为什么差之前,一个人首先得有能力判断好不好、差不差、好在哪、差在哪。这个能力与觉有关。举个不相干的例子吧,每天要喝八杯水这是不知哪传来的知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每天喝八杯水?我自己是不适合,一喝多肚子里就有水响声,小腿甚至手掌都浮肿。可有些人就算这样还是继续八杯,因为网上的帖子说的,专家说了这样才健康。

 

    意识”这个词,说下我的理解。我们常说称心如意,可这常常不太可能同时发生,我就简单武断地说吧:心是你本能的需求,意是后天形成的,就比如母女,女儿找男朋友,肯定从心出发的判断为主,而丈母娘挑女婿,基本看工作、收入、房、车之类,这主要基于后天的意,基于人类进化史上所有关于物质匮乏带来的不良经验。

 

    所以,学设计首先还是得先有心有觉,有感觉好坏的能力。这个能力每个人先天都有,是后天的成长教育环境给弄没了,好消息是,既然本来就有,把蒙蔽它的东西抹掉就行了,也就是恢复每个人感觉世界的能力,不需要别人来教你这个是好还是差,那个是美还是丑。感觉恢复之后,其实就容易了——作为一个生命体,你和其他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命底层可以相通,很多经验和感动都可以产生交集和共鸣,这个才是你学习设计以及做设计的基础——知识属于别人的过去,设计和审美属于你自己和设计服务对象的当下。做设计,进行的人类是对当下世界的调整和改造、对未来世界的塑造活动,若不能建立自身与世界的直接联系,只是根据所学的知识(也就是前人、别人的经验)来进行,哪怕只对自己,也是不负责任的!

 

    至于分析好为什么好,差为什么差,它不是最终的目的和能力不是吗?——要记得,所有的语言、事例、分析、解释、示范,不是为了提升我们解释的能力、逻辑的能力,而是为了提升感觉世界的能力。

 

悟”这个词,拆开来就是我的心,英语里除了 understandrealize、还有wake upawaken的意思,所以老师说的也没错,唤醒你的心啦!心醒了就不是僵尸一条,就可以灵活地学习和处理问题,有时感性有时理性,有时科学有时玄学,有时两者兼具,没问题!只是现在的问题反而是——中国的不良教育,已经把很多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植物人,很多老师自己也是资深植物人,不知道如何唤醒自己的心,要他唤醒你的心?他更加无能为力。

 

还是靠自己吧!

 

如何做?我猜想,或者参考医院唤醒植物人的方法可能有用:

1、寻找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哪怕只是心间浅浅一触!小说、电影、音乐、诗歌、人、风景、植物、艺术品,能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有情绪、有勇气、有热情、有期待的一切,多亲近!反复亲近!

2、最重要的当然永远是爱。第一要爱你自己,接受你自己和你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一切,所有的悲观绝望喜悦热情就是你生命之河的潮涨潮落、奔腾起伏,不评判不抵触——因为少任何一段,你的河水都会断流——而“爱己”自然会“及人”,这才是设计师真心该有的生命底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给毕业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