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平面設計發展紀——2、香港現代平面設計50年 香港設計師團體及組織
(2014-03-06 09:52:10)
标签:
香港设计历史李永铨文化 |
分类: 设计、艺术研究文论 |
深港平面設計發展紀——2、香港現代平面設計50年
香港設計師團體及組織6
在設計行業逐漸發展的過程中,香港設計師協會作為一個職業聯合會,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香港設計師協會的成立非常早,1973年由石漢瑞、郭樂山(Marshal
何弢擔任協會主席期間,“英國特許設計師協會香港分會”開辦,由一名在理工大學任教的英籍教師擔任第一屆主席,並開始有所謂皇室授權設計師稱謂,把當時理工的畢業生、教師都拉去當准委員,在香港的外國設計師、包括石漢瑞在內都轉而支持這個協會。因為“英國特許設計師協會香港分會”的出現,香港設計師協會的活動陷入低潮,其時香港工業總會也將香港設計師協會獨立出來,由其獨立發展,靳埭强担任协会主席时,干脆将協會与政府和公共机构全无关系的民间组织,資金緊張、活動也無法展開,1984年的香港設計雙年展也是由香港藝術館提供場地及主办。
到靳埭強擔任協會主席時,為了維持和促進協會的發展完善了會章,並通過給學生做講座、發展青年會員擴大影響力。1980年代成立的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和室內設計師協會,當時規模都不大,尤其是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很小,只吸納有能力辦時裝show的專業設計師入會,因此靳埭強擔任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時設定,只要是時裝設計師協會的會員,自動成為香港設計師協會會員,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香港各設計專業的交流與合作,增強了香港設計行業的凝聚力。他还举办了两届双年展,1985年的香港设计年展开始邀请海外评审参与,并将作品展加上日本、美国设计师作品送到广州美院展出,靳埭强亲自带领访问团第三次前往广州美院讲学。两届双年展的作品集加强了彩图版,因此销售成绩比以往理想很多。协会的各种活动都会寻求赞助,因此协会在两届之中赚了些钱从而扭亏为盈。諸位會員也積極參與協會事務:1975、1976年的香港設計師協會年鑒和香港設計雙年展得獎作品集由余奉祖設計,1977、1978、1979年、1984年的香港設計師協會年鑒由靳埭強設計,鄧昭瑩主持協會的1986年鑒,韩秉华主持協會的1988年年鑒、刘小康主持協會的1990年年鑒、古正言主持協會的1998年年鑒......
97香港回歸提上日程後,“英國特許設計師協會香港分會”的活動開始減少,雖然這個協會到回歸之後還存在,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雖然經曆困難時期,但“香港設計師協會獎”自開辦以來,便透過表揚杰出設計作品來推動優質設計,並逐漸成為香港最具規模的設計比賽及展覽。1980年,“香港設計師協會獎”改為兩年一度的香港設計界盛事,並於2006年突破性接受其他亞洲地區的參賽作品,經過36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亞洲地區其中一個最受尊崇的設計大獎。
香港設計師協會還另辦兩年一次的會員展,供會員間相互觀摩學習交流。
2011年,“香港設計師協會獎”更首次接受亞太區以外其他國家的參賽作品,並相應改名為”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十四位國際級設計大師受邀組成評審團,吸引超過二千份來自世界各地四十個不同地區,包括中國內地、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澳洲、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臺灣及香港等地的參賽作品,設計項目涵蓋平面、產品、空間和新媒體設計,規模空前盛大。獲獎作品做巡回展覽、結集成超過500頁全彩色印刷的《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雙年刊》,並做全球性發行。
36年來,協會穩步成長,贏得社會各界認可,“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2011”是設計師向世界展現創意的最佳舞臺。
2011年,香港設計師協會設立“Hong
香港設計師協會為了在香港本土推廣設計的重要性,除了強調獎項的專業性和國際化之外,還推出了公開活動“Hong
在靳埭強擔任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期間,舉辦了兩屆“香港設計師協會獎”,大力提攜推出設計新人,这也成为香港設計師協會的传统。李永銓對此有深刻印象並自称深受影響,他在一次訪談中提及:
“10年前,靳埭強在廣州美院做了一個展覽,帶了四五個香港年輕設計師參展,我是其中一個。10年後的今天,廣州美院找我,想做一個新一代作品展,我答應了。我想把新一代推向舞臺。每個行業都有得到利益的人,可是只有肯花時間培養下一代,這個行業才可以健康地生存下去。我希望將來的10年好好地做這一件事,把新一代的名字帶出來。”
“你名氣再大,也是你個人的事情,對下一代,對整個行業沒有幫助。整個行業是要一代傳一代,薪火相傳。這很重要。香港的電影沒有下一代,香港的音樂沒有下一代,我不想香港的設計沒有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