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esign 360》 2007年第6期  栏目前言

(2011-04-11 15:18:36)
标签:

人性化设计

stuart

karten

design

用设计竞争交流

文化

分类: 设计、艺术研究文论

人性化设计(90前言)

工业革命兴起之后,设计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很多新材料被应用于生产和建设,很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但还是沿用旧的装饰符号,为了装饰而牺牲功能的产品比比皆是。现代设计的先驱们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主张。终于在19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路易·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明确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观点,从而建立了功能美学的典型原则,现代设计由此蓬勃发展。

这一观点发展到极致,便是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主张――剥除一切不必要的,结果造成了千篇一律的产品、建筑甚至城市,所有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冷漠而疏离,与人类精神和情感需求的距离越来越大。

进入信息时代的人们,每天和各种产品用具打交道的时间要远远超出和人交道的时间,设计对于人的情感需求的满足再一次成为设计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产品不仅要好用、耐用,同时还能取悦于我们――性价比更高、外形更美观、材料和色彩更亲和有个性、使用过程更简单有趣、满足更精确的人群的需要――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即人性化的设计。毕竟,我们设计,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Stuart Karten Design:设计改变生活

Stuart Karten Design的设计路子,乍一看让人马上想起另外一家总部设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奇巴(ZIBA)设计公司ZIBA也做过大量的医疗设备方面的设计项目。和ZIBA多采用简洁明快的体块造型以方便操作和清洁并力图使先前复杂且令人畏惧的医疗过程变得简单而轻松的设计原则相比较,Stuart Karten Design似乎要更进一步,他们的设计都是基于对器械的功能需要还有患者的身体和情绪的多方了解和深入研究,在材料运用上突破传统,多用弧线型,造型逗趣可爱,色彩鲜艳,操作界面简单明了――公司创始人Stuart Karten希望,他们的设计能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同时,在形式、色彩等各个方面都尽量软化,以减少器械对于人们的威胁感。

WowWee:我喜欢不如你喜欢

WooWee由一家玩具原始设备生产商,成为玩具业界的先锋,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发明家 Mark Tilden在谈到WowWee的成功之道时表示, WowWee致力创制价格相宜又有个性的机械人,有别于传统古板的设计,并藉着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以只有一般生产成本十分之一的价钱制出多款机械玩具。

Wow Wee开发会跳舞、打功夫的机械人A.I.高比(Robosapien)用了两年时间一百万美元――这投入在业界看来几乎疯狂,但市场的反应也相当疯狂。

Wow Wee为喜欢电子机械玩具的人提供一个专门的交流网站,并从中了解客户需求。每个新产品都会提供多个样板安排试玩,根据孩子们的反应综合市场因素来选择最佳的版本。

Wow Wee我们希望就算增加十倍功能,价格只会上升两倍。

真是人性之至!


 

 

理性主义的延续和发展空间(180前言)

德国的设计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现代设计的发展也可以说与德国是不可分离的。

但如果说大家对于德国的设计还停留在包豪斯、乌尔姆学院时期功能化、理性化、高质量、可靠、简洁、明确、冷漠的印象中,那未免失于偏颇。实际上,德国的现代设计早在80年代进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就早已开始出现了不同的探索,“青蛙设计”前卫和新潮的尝试,以商业味道浓厚的作品突破了德国主流设计的传统模式;“新德国设计”更是在家具、室内、平面等各个领域公开反对沉闷的主流德国现代设计,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放荡不羁的戏谑成分,德国的设计由于几代人的尝试和努力,已经呈现丰富多元的发展,从包豪斯时代形成的设计界和工业界、市场的联合传统,却始终未变,在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上都有体现。这一期,我们看看德国新生代设计师的平面作品,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介绍德国的产品设计。

印象中国内的设计盛事,似乎总是平面类的居多,“GDC平面设计在中国07展”拉开了岁末中国设计的年度高峰,各路大师都来共襄盛事。在这个岁末我们衷心希望,未来在中国的产品、室内、家具设计等各个领域也有更多高级别的展会和竞赛,形成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局面。


 

 

视觉-传达(245前言)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这一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而作为设计专业名称在国内得到应用,大概是在1990年代下半期,由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高中宇老师提出来,并开始比较正式的被使用。在“视觉传达艺术”之前,我们的设计专业命名已经经历了“工艺美术”、“美术工艺”、“装饰艺术”、“艺术设计”等种种流变,这诸多名称的内涵和异同,在众人眼里早已是混淆不清。

反观国外在设计上特别优秀的国家,虽然设计专业的名称并不统一,但基本都是非常简单、清晰的分类,从名称看就一目了然,比如:

product design

graphic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三维的是建筑、环境、产品,二维的是平面,仅此而已。

entertainment design是新兴专业,包含好几个学科,这里暂且不表。

在连自己想要说什么做什么都不甚了了的时候,谈“传达”就是一种奢侈了。实际上在中国,这样的沟通障碍症不仅仅出现在我们和人交谈的时候。

应该是从最基本的开始向人学习的时候了――重功能、重理性,善于运用科学技术,重视产品质量,强调秩序感、逻辑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的德国设计正是一个好榜样。


 

 

用设计来竞争和交流(360前言)

人类从一只小精虫开始,就进入了永恒的竞争状态。我们在竞争中彼此交流学习,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并希望获得他人和自己对于自身的认同,这几乎已经成了人的本能。

可幸之处在于,人类长年积累的智慧也让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和偏执,我们应该跳出自身的小圈子,换其他的方式来进行竞争和获得认同――设计圈当然是首当其冲――我们的日常生活种种,已经没有一件可以离得开设计。所以设计竞赛和展会的主题也总是与环境改善和与他人的关系等生活主题息息相关――这一期的资讯当然也关乎环保、城市规划、建筑、景观、家具礼品、艺术、设计、漫画、插图还有广告等等:香港设计中心撮合本土设计师和国际知名品牌间的合作,为香港设计冲向国际出一份力;韩国国民大学视觉传达系的新生做了一个全球变暖海报全国巡回,以实际行动关注环保问题;陪伴很多广告人成长和进步的时报广告金像奖如今已是而立之年,两岸三地的业内人士都从这30年中获益良多;关注大学校园环境的“UA城的大学建筑”概念设计大赛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设计展览会都将相继举办……:互利的模式就在这种新的交流和竞争中逐渐建立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各学所长,同时也力图彰显和保持自己的个性。由此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应该会如我们所愿地容纳更多不同的声音,并呈现丰富的多样化,不管是对我们,还是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