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事谁也别问了,我没事了,活过来了。兹当我奉献一回良心却让狗吃了。话说回来,我现在心态真是不错,挺大的事我想开的挺快,自我鼓励一下。另外,期待苍天有眼。
不爽的事就快刀斩乱麻,激流冲硬屎,拜拜。说别的。
距离上次的《云南印象》也有四年了吧,前几天杨丽萍带着《藏迷》又来了,尽管手头有点拮据,但还是没忍住买了票去看了。实在实在是不忍错过,零四年看《云南印象》的感触太记忆犹新了,那些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壮男少女们在舞台上表现出的情绪和张力,绝对不是专业舞蹈演员能达到的,无关技巧,无所谓投入,那是渗入那些舞者们骨髓里的东西,如同血液。
看整场《云南印象》过程中哭了五六次,没缘由,就是被感染了,被我所不熟知的那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情结感染了。印象里当时我坐的那一排观众好像都哭了,和我隔三个座位的一女孩在杨丽萍带演员谢幕时,站起来捂着嘴哭,又使劲挥手喊好,我记得我回家后喝了很多酒,凌晨三四点还睡不着,就是亢奋,满脑子都是佤族壮汉们擂鼓的英姿和豪迈,带着我这雄性荷尔蒙一阵阵翻涌,恨不得找谁打一架才能发泄似的。
这年头好的舞蹈太少了,央视那套舞蹈大赛获奖的几乎都是垃圾,政治因素作怪,一等奖全被军队舞团囊括,问题是编排和表演都具水准也行,妈的一水的整齐划一,全是山寨版的《走、跑、跳》,赵明编导的这个团体舞算是给军舞团找到指路的明灯了,上去一个军队的肯定是高分,看着都窝火。
印象除了《云南印象》,这几年也就被张继刚的《一把酸枣》感动了一回,但《一把酸枣》太悲切了,凄酸得让人堵得慌,不像《云南印象》这种,看完血脉喷张,那壮汉啊,那肌肉啊,那少女啊,那腰肢啊,那少数民族服装啊,那听不懂却真好听的少数民族语言啊,再加上灯光啊,舞美啊,尤其是三宝的音乐,私以为《云南印象》若以舞剧形式所展现的美感,基本可以和早年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媲美了。称的上巅峰了。
所以心里估摸着,《藏迷》绝不能错过,还想被震撼一把。
可惜还是失望了,有小有大。
小失望是舞台,上次的《云南印象》是在文化宫,舞台啊灯光音响啊都很不错,这次好死不死的放到什么重庆大厦了,修建得跟国务院似的,灯音却差强人意。另一点觉得文化宫管理上要好一些,不像重庆大厦会放那么多赠票也不会有那么多没票的拉关系进来看新鲜的傻×。
大失望就是观众,我真是草踏门马了。整场演出就没断过陆续进来的观众,眼前的通道也一直没断过来来回回过往的肾亏者,打手机的聊天的更是比比皆是。毫无疑问赠票颇多,大多数都是高干子女或者爹妈来看热闹的,不是看舞蹈,而是看杨丽萍。
我左边那位大妈很有涵养,没有像前后那些中老年三八一样聊些与演出毫无关系的玩意,从开场到结束一句话没说,后来我无意中瞥了她一眼,原来已经在假寐。我右边那位老太太一直不太安分,估计是中晚饭没吃对头,隔三岔五的就闷出一个屁来,有响无声的都有,那味道……咦?我怎么哭了?哦,是洋葱,她吃了洋葱!
可气的事多了不一一赘述,甚至包括演出结束演员谢幕时起立鼓掌,我身后一群老头老太太还狂喊:坐下坐下!看不见了!给我气得,对这些为老不尊的又不好发作,扭头顶一句:您老是第一次看演出吧?身后一老头不屑的一撇嘴:就你这样的要是在国外大剧院,会被轰出来的。……FT+FK。谢幕时起立鼓掌会被轰?这老人家出过国啊?去的什么国家,赤道几内亚?毛里塔尼亚?还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说说《藏迷》本身。
有一个很直观的感觉,《藏迷》还不像《云南印象》那么成熟,有待磨合。估计杨丽萍和容中尔甲肯定会在各地的实演过程中不断改进的,目前的整场演出有点散,老阿玛朝圣的轴体现的不深,而且单一,远不像《云南印象》中天地初开混沌起始朝圣祭神的氛围那么深远悠长,那么精练震撼。
但其实各幕各场的群舞单拿出来,都美轮美奂,那些听不懂的藏语口号,华丽的藏族服装佩饰,原生态的铿锵舞姿,足以让人投入乃至跟着节奏不由自主的耸肩动颈。只是串联起来始终没有《云南印象》那种行云流水的快感。
还有央视青歌赛的那个原生态得奖的组合热玛三姐妹,多声部唱法,单纯听来学术性较强,可听性稍弱,估计是我鉴赏能力太差,我还真没听出好来,好在和整场演出的主题蛮搭的,不突兀。相比之下,容中尔甲跑出来独唱的那环节,俩歌之间还跟观众交流几句,搞得跟“同一首歌”似的,与整场演出严重脱节,太破坏味道了。私以为他要是不露脸只是用他独有的藏域歌声,抑或唱时有点群舞配衬,都会好些。
不过还是那句话,单拿出哪一场舞来都十分精彩,开唱的朝拜和藏族小伙们的六弦琴,修房夯顶那一场,长袖舞中表现男女交合的群舞,赛装节那一幕的每一场配着舞姿和无比华丽的各式藏族服饰,男女舞者们情不自禁的一声声欢快的叫声,真是让观众一起心潮澎湃,我情不自禁的哼唱——记住他的拳头,记住他的怪吼……
藏戏那段也很搞,我是才知道藏戏原来是把民族特色歌舞和表演如此融合的玩意,那只搔首弄姿的母牛挑逗众公牛打架,那个放牛娃甩鞭子的脆响,还有当远处传来美妙的藏族姑娘的歌声时,放牛娃眺望远方一脸神往和爱慕,此时一头公牦牛站起来替主人表达情感,高唱: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的爱人是我的牵挂……绝倒。
当然最出彩的还是杨丽萍,一段夏拉舞,应该是川藏的特色。杨丽萍领舞,和一群小伙子穿着黑色藏袍带着黑色礼帽,哇靠了,那动作和节奏感,那种酷帅劲,活脱脱藏族版的迈克尔杰克逊!这一段貌似网上有偷拍的视频,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看,真的不错。
最出彩的是杨丽萍的独舞那场——荷花度母。杨丽萍在一大朵绽放的荷花中显身,舞台上开始不断飘落花瓣,灯柱照射下杨丽萍特有的抽象变形的肢体舞蹈语言开始展现,从腰肢到手指尖都有生命一般,尤其引领老阿妈走上朝圣之路一段,灯光舞美和杨丽萍的舞姿融合到了一个极致,舞台展现的只有一个概念——圣洁。
整场演出下来,看进去的话还是会惊叹,藏族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魅力的确如同净化的艺术,深邃而清澈,难怪那么多人一提净化心灵找寻自我啥的,就都哭着喊着要去西藏。
《藏迷》与《云南印象》尚有差距,毕竟这不完全是杨丽萍的东西,而是容中尔甲的。身为总编导的杨丽萍理念上还是遵循了容中尔甲。但好就好在它真的是舞蹈,是人用肢体对情绪的表达,舞蹈不是曲高寡和的艺术,它是人类先于其它艺术产生的艺术,是人类用来表达自己情感最好的方式。《藏迷》展现的依然是这个概念,它没有什么高超的舞蹈技巧,也没有专业舞蹈演员那种条条框框的二度创作,所表现的依然是最原始最豪放最情感的本质,那原生态的舞蹈也是人最原生态的情感,是老百姓看得懂的舞蹈,甚至可以融入,可以感动的舞蹈,从这一点上,它是成功的。
比如最后一幕轮回之梦,老阿玛冻死在朝圣路上,观众里很多人还是哭了的,包括我在内。若不是那么多赠票和无票观众进场看新鲜捣乱,演出效果会更好。
当然这样的舞蹈,若放到所谓弘扬发展中国舞蹈的央视舞蹈大赛上,是绝对拿不到名次的。毕竟那种大赛比的是后台,比的还是技巧。你把舞蹈编排的跟奥运开幕式操似的整齐划一,肯定就是高分了,技巧只是舞蹈展示起编排和所要表达内涵的道具而已,只可惜场外因素决定场内成绩,真可惜了那些精彩的《青蛇与白蛇》、《书韵》或者《进城》。
相比之下,我鄙视以《《走、跑、跳》为模板的整齐有力的军舞,跟他妈体操表演似的,我更喜欢真正的舞蹈,不是自命清高那种,不是技巧王道那种,而是给观众看的,且观众看得懂的通俗艺术。比如巅峰之作《云南印象》,比如让人热血澎湃的《藏迷》。
早年和一个辽芭的老师一起喝酒时,这位老师有一句名言,老百姓能看懂个屁的舞蹈,就能看看大秧歌。
我鄙视这类渣滓,老百姓不懂舞蹈?那张继刚的《千手观音》怎么就那么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