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事后烟 |
由美国投资拍摄,导演比尔·古登泰格和丹·斯图尔曼联合执导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正在国内上映。一些外地朋友都给我推荐,我也很想看,这几天,走了好几家所谓的大影院,高级院线,我日的,上映的都是《变形金刚》、《男儿本色》,还有奶奶的日本动画电影《哆啦A梦之大雄的恐龙》……
没有看到《南京》。
没拷贝?势利吧,现在影院都不算景气,盗版泛滥,于是乎,像《南京》这样不招青年人待见,肯定没什么票房的片子,那些大影院,就连拷贝都不进,在爱国还是爱钱之间,义正严词的选择了后者。
好家在,终于在某区府附近逮着一家特小的影院,居然有《南京》!顿生敬仰之情,就如同北京那家挂着“日本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酒吧一样,看来这些私营小老板中,不乏爱国之人啊!
卖票入座,让我有些诧异的是,虽然上座率不是很高,但在座的有不少是打扮入时的年轻男女,有些看容貌、听话语,估计都是90后的孩子。这么年轻能来自费看《南京》,真是挺不容易的。用郭德纲的话说:人来的不少,我很欣慰。
诚然,现在《南京》这部纪录片,在网上闹得也瞒火的,很多网友在说,在评,也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潮,所以不排除一些很年轻的孩子,把看这部纪录片当成一种时尚,赶个流行,起码看完了,在网上议论时也能有点话语权。
我抱着一丝侥幸,今天在座的年轻人,是真为了爱国,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才来看《南京》的,而不是人云亦云,人看亦看。
但是,我错了。
纪录片如何不做评价了,总之是一部很平稳的片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渲染和煽动,完全客观平缓真实再现,看得人心里直憋屈,总像是有口气没上来似的。
让我冒火的是,看片子过程中,几位年轻观众的表现,真他奶奶让人心里不舒服。
开始还好,片子平淡,几个年轻观众也有点索然无味的意思,小声聊着天,发短信,打电话,这没啥,见怪不怪了。
但当片子里开始出现老镜头的屠杀场面,那一段段老资料的播放,引起了他们的骚动。在看到日本人用枪扫射老百姓,和用战刀砍掉跪在地上的老百姓脑袋时,几位真性情的年轻观众不时发出感慨,那感慨是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就是——
“我日!”
“我操!”
“哎呀我靠!”
“好家伙!”
“我晕!”
……
这感慨不是愤怒,不是震惊,而是兴奋,是那种类似看到国外科幻动作大片,一些惊人特技镜头时的兴奋和激动。
我左前方一个花季雨季十六七岁的男孩,穿着很酷很拉风,一看就是很哈东亚其它国家潮流的那种废柴,那个跟鸡窝似的头发,我不知道怎么形容,总之就像是把脑袋伸进微波炉,然后微波炉爆炸崩出来的发型。
他正是侧对着我,距离不远,他的动作自然而然吸引了我的余光。
有这样一个镜头,为了讲述需要,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就是一个日本军官,挥刀砍一个五花大绑跪在地上的中国百姓,手起刀落,头颅飞滚。
因为之前在片子里放过一次,所以在重复第二次时,这男孩不知道是兴奋的得意忘形,还是为了向他旁边那女孩显示自己的记忆力,总之他做了一个让我很意想不到的举动。
在大银幕上那日本军官举到的同时,他也比划起了一模一样的姿势,然后和片子里的日本军官,同时作出向下挥砍的动作,时间掐的很准,几乎分秒不差。姿势,动作,甚至表情都他妈很像!
我能看出来,放下他的前爪之后,他觉得很爽,甚至有些洋洋自得。
用郭德纲的说:法律要是不管着,我早打死他了!
我没压住火,起身上前,狠狠推了那小子脑袋一下。
那小子转头看我,瞪眼睛,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样子,我很想给他一耳光,但这时放映厅里的观众都已经在往我们这边看了。
我用手指了指他,那小子瘦的跟标本似的,上下瞄了我一番,估计不是对手,于是没敢放屁,他旁边坐着的女孩也紧拉着他。
我回了座位,不一会,那小子起身走了,估计是觉得在女友面前没了面子。女孩自然也追了出去。
他们没看完《南京》。
他们配看《南京》么?
不想评论什么了,就是真实写下来我看《南京》时看到的真实一幕。
心里很凉。其它滋味说不清楚。
若干年后,那时咱们国家的孩子,会不会真的把“南京大屠杀”当成一个故事,或者一部动作片电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