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外储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吗?
(2010-03-18 11:55:00)
标签:
财经 |
当前国际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内地经济可谓一枝独秀,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亦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这些外汇储备将影响内地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从而影响内地经济。同时,如何管理好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也是官方及市场等各方面所重点关注的。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担任理事长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徐洪才在最新一期《中国金融》上撰文提出建议,应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海外资源的战略性收购,加大力度收购海外石油、铁矿石和其它重要原材料行业的企业股权。该智囊组织是由内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的确,最近市场极为关注内地人民币汇率问题,而内地通胀风险正在积聚,如何管理通胀预期是中央决策层需要仔细想想的问题,到底是让人民币升值,或是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采取更加激烈的加息手段,还是用别的方法。如果让人民币升值,那么,内地外汇储备势必面临价值缩水,“及时地把钱花掉”是比较好的建议。但是,先不说内地外汇储备规模惊人,光是寻找放心、安全的投资产品就很不容易。我们想的到所谓资源类商品,本身是非常敏感的,往往关乎国家安全,甚至算是战略性物资,你想收购,也得别人愿意卖给你。我们看到,金融海啸期间,落难的力拓想尽办法拉拢内地企业中国铝业,但海啸过去后,它立马和你划清界限,我们还敢怒不敢言,毕竟我们仍需要它们产品。
内地是靠三十年经济改革,积累了不少财富。我们可以在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用钱砸别人,但别人也不是傻子,我们想的到的问题,别人早明白。即使在内地给予经济援助的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里,它们确实有我们需要的石油等能源,我们也帮助了它们经济,但多次发生的人员绑架等冲突事件以及事后当地媒体和民众的态度,都让我们感到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并不会轻松。或许是因为海外媒体误读我们为“新殖民主义”,或许我们并不了解非洲文化,或许我们未富先骄、未富先奢、趾高气扬的态度被人误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地企业、外储资金在走出去的时候,推广真正属于中国的软文化,理解他国的文化是我们最应该重视起来的,而不是一味的让所有人带着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