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尤溪七中高一语文文言文学情分析报告

(2018-10-22 08:16:36)
分类: 教育教学

一、调查报告的背景

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今年,尤溪一中招生规模扩大,低于一中入取分数的初中毕业生升入七中。由于七中学生大多存在基础不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没养成,学习方法不对,再加上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

从课文本身看,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居多,内容浅易;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各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课标”虽也只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但这里的“浅易”是针对高中水平的学生而言的,比初中的“浅易”难得多。尤其是大量中等成绩及其偏下的学生,困难很大。

从考试命题看,福建中考考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内,还要对考试篇目作出范围指定。这样,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备考时,只要在平时已学的基础上,对有关篇目再进行一番“深加工”,便可“大功告成”。然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测查涉及词法、句法等诸多方面,知识积累与能力检测并重,难度大得多。为了适应高考之需,争取“训练有素”,老师在平时考试命题时也得按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模式制题。这样,往往给刚进高中的学生“当头一棒”,大损信心。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思考如何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工作,尽快引导学生走出困境,从而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

二、     调查方法及实施过程

1、调查方法: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形式。我为此编写出了调查问卷,从而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主要问三个问题,第一,你是否喜欢文言文?为什么?第二,你觉得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差别在哪?第三,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什么?

2、实施过程:

我们向高一(5)(6)两个班发放问卷96份,收回90份,问卷回收进行统计,针对问题总结如下观点:

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喜欢迎文言文。他们认为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骨髓,它代表了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学习它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陶治情操,使人格更加高尚,加强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加深个人文化底蕴,并且在政治、历史、地理等考试科目中,也会有文言文的题目出现,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有四成的同学认为不喜欢读文言文,认为年代久远,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多大用处;而且枯燥难懂,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最主要是学了没多在用处。

表示喜欢并愿意学习文言文的同学觉得文言文作为古典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境界。学习它可以让事实说话,了解历史,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去颔略他们的思想、智慧,这对我们有莫大的帮助。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内心,提高自身休养等。另外,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做为中国人,有必要继承和发扬。还能增强爱国意识及民族自豪感。

表示不喜欢并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们觉得文言文的年代太过久远,学了是为了考试,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用处,根本不是学以致用。

另外一部分同学对与名家作品,名篇名句则表示感兴趣愿意学,但那些难懂的则不愿意学习。

许多同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有些同学甚至认为文言文学习应该背译文,高一有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比初中难很多,学习方也不大一样,自己很难适应。不少学生对能学好高中文言文缺乏缺乏信心。

三、     通过课堂反应、作业情况、周测试卷我分析了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的困难和成因。

1、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的困难。

1)常见文言字词积累少,对很多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词义的理解不明,经常会发生望文生义和词义混淆的问题。

2)对文言文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无法挖掘出文章隐含的深意。

3)对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不理解,一句话中断句不清,导致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的困难。

(4)   没有找到合理的文言文训练和积累方法,导致在文言文学习时费时多、成效小,久而久之就失去文言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成因分析

1)从课标要求和评价标准来看,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不同,学生基础知识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断层。从课文本身看,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居多,内容浅易;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各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课标”虽也只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但这里的“浅易”是针对高中水平的学生而言的,比初中的“浅易”难得多。尤其是大量中等成绩及其偏下的学生,困难很大。

2)从考试命题看,绝大多数地方,中考考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内,还要对考试篇目作出范围指定。这样,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备考时,只要在平时已学的基础上,对有关篇目再进行一番“深加工”,便可“大功告成”。然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测查涉及词法、句法等诸多方面,知识积累与能力检测并重,难度大得多。为了适应高考之需,争取“训练有素”,老师在平时考试命题时也得按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模式制题。这样,往往给刚进高中的学生“当头一棒”,大损信心。

四、探索如何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提高高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策略。

1、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初中的考试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选文源自课内,老题在考前复习中,都要对考试说明指定的课文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准备,学生按老师的指点去记忆和变通,几乎可以“百战不殆”。而高中的文言文学习要求高得多,重在积累与运用,“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考试选材于课外,更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迁移运用能力。只有脚踏实地,步步夯实,才能从容应对。

2、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迁移与总结例如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和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己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对相关知识的补充。

一是语法知识。由于初中“语法、修辞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大多学生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份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的补充。这一点在暑期上课时已花几个课时补习。

二是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原则和方法。教师要对翻译要求“信”、“达”、“雅”,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含义深入理解,结合课文实例,让学生领会,并做训练。“换”、“调”、“留”、“补”、“删”等翻译方法让学生熟练不掌握、运用。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让学生在翻译上入格、规范。让学生专门准备一本笔计本,把课文中重要句子译在笔记本上。

三是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的种类。这是既重要双繁难的知识点之一。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随文学习逐一掌握,又要复习巩固总结归纳,积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

四是高考目标要求。教学虽不只是为了考试,但要结合高考要求,以考促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知晓文言文高考命题目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具体考点,测查形式怎样,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等,让学生学有针对性,有一个衡量尺度。

3、要培养学生学会鉴赏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文言文教学中是以“文“为主,以“言”辅文。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更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这是教学的关键;更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旨归。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文言文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在品读赏鉴人物形象中受到情感熏陶。在上《赤壁赋》时,鉴赏文中的景色描写、情绪描写和充满哲学意味的对话。那清风,那明月,那东山,那流水,那箫声,那对话……让学生心底织成一个诗味下足、含意幽远、声色俱佳的崇高而美丽的境界 。让学生要用心去读,去品味文言文的情感,意境美通过读来品味,心灵与文字的撞击,用情感及理性穿透文字的外壳,达到其深层的意蕴,从而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和交融。

4、要注重读写并举互相促进。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课文意思疏通,简单地再作一个鉴赏,就告一个段落。我们应该看到,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在文章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技巧等方面有很高的借鉴作用,对于文章写作因素的挖掘,往往被忽略了。其实从文言文阅读中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学古文写作文”,我们阅读了一篇文言文之后,不仅要积累文言字词,更要注重汲取古人的人生智慧,把文本内容概括为一个例证,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使文章透出一股浓浓的“文化味”。“学古文写作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其精神价值。如学习了《陈情表》后,可积累“亲情与理智” 写作话题;学习了《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后,可积累“民心”写作话题;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离骚》,可积累“爱国”的写作话题……我们还可以学习它们的写作技巧。如《劝学篇》的排比设喻,《寡人之于国也》的巧妙对比,逐层深入论证方法,《过秦论》中“欲扬先抑”的手法,《师说》的分析论证的方法……如果学生能结合作文训练的要求加以灵活运用,那将能起到巩固了课堂学习成果,又提高语文应用水平的作用。

以上是我下一个高中教学阶段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做法还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类别的学生的情况,相关策略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类型学校的学生,基校生源实际,我们试图找到跟具体、深层的原因、找到更实用、易操作的方法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