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图阁】河南博物院的宝贝(二)

标签:
小宇河南博物院瓮棺坐部伎金简文化 |
分类: 藏图阁 |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1978年汝州阎村出土
瓮棺的口缘饰一周长乳钉,束腰尖底,下腹部有以小圆孔。瓮棺多用于盛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这类瓮棺多埋在住房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
古代的陶鼓是以陶土烧制鼓框,再蒙以动物的皮膜做成,口沿处一周牙状倒钩用于固定和撑开皮革,而下腹部的圆孔用于声音的流动。关于这类器物的用途考古学家有着不同的解释。
http://s1/middle/401bced2t73d218cd9ee0&690
【饕餮纹圆鼎】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窖藏出土
口微敛,方唇,折沿,沿上有两个圆拱形耳,深腹微鼓,圜底,三个锥状空足,腹饰带状饕餮纹。
器物威严庄重,是商代前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王室重器。它对研究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和装饰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进一步确定郑州商城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http://s13/middle/401bced2t73d21910b50c&690
【刻符龟甲】——汉字的渊源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舞阳贾湖出土
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刻有符号,龟甲内装有石子。这些龟甲多出土于墓葬、基柱洞内和灰坑之中,应当是用于祭祀。这是当时人们灵龟崇拜的物证,龟甲上的刻符也为研究文字起源提供线索。
http://s8/middle/401bced2t73d2193b7a07&690
【骨笛】——中化第一笛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舞阳贾湖出土
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可见,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位于第6孔与第7孔之见的小孔,用来调节音高的误差。经测试,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因此,它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http://s2/middle/401bced2t73d219ba1a51&690
【镂空俎】——俎豆馨香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浙川下寺1号墓出土
俎,是古代进餐时切肉的案子,鸿门宴中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言。这件铜俎不同,整个器身布满玲珑剔透的镂空纹饰。可以想象,在这种俎上切肉以贡奉的对象,定是帝王贵胄和其崇敬的神祗祖先。
http://s10/middle/401bced2t73d21a52adb9&690
【武则天金简】
唐代久视元年(公元700年)
1982年于河南登封嵩山峻极峰发现
这枚金简是登封县(今登封市)王河村农民屈西怀1982年5月21日在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发现的,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用纯度为90%的黄金制成。简上双钩錾刻三行63字。
从金简的黄金质地和简上的铭文内容可知,武则天此时崇信道教神仙,渴望长生,实物偶们走进女皇晚年内心世界的重要实物资料。
http://s12/middle/401bced2t73d21ad8f1eb&690
【三彩舍利塔】—七层宝塔耸入天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
1966年新密法海寺塔基地宫出土
这件三彩塔按照北宋时期砖石结构的方塔实物制成,塔为方形七层密檐式,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为叠涩须弥座,塔上饰宝塔、伏鹿、仰莲、宝莲、麒麟、天王、力士等图案。一层四壁开门,门内有四尊坐佛。二层檐下置咸平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记施主仇训匾额。此器形体高大,造型规整,比例匀称,通体施红、绿、白三彩釉,富丽清新,光彩夺目。
北宋早期的方塔保存下来的较少,这件塔酷似法海寺方形石塔,使其在研究上具备了标本价值。
http://s5/middle/401bced2t73d21b5498e4&690
【绘彩坐部伎乐佣】——笙歌一曲侧耳听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59年)
安阳张盛墓出土
这组坐部伎女乐佣造型和腹饰大体相同,均头梳平髻,脑后插梳,黑发朱唇,长裙铺地,外着罩衣,双带下垂。8件女乐佣姿态各异,形象生动,跪坐演奏,除二人乐器已失外,其余六人分别持排箫、琵琶、筚篥、钹和竖箜篌等乐器,共同组成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宴乐演出现场。
坐部伎是唐代乐舞坐、立二部之一,唐玄宗时正式设立。张盛墓这组坐部伎乐佣的出土,表明唐代坐部伎在隋时已见雏形。
http://s11/middle/401bced2t73d21b8d009a&690
【石磨盘、石磨棒】——最早的粮食加工器具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舞阳贾湖出土
原始的粮食去壳碎粒工具。制作比较规整,磨盘平面呈椭圆形,底下有4个矮足,琢制而成。优于长期使用,盘面中部已被磨成凹弧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此类石磨盘与石磨棒都随葬在女性身旁,表明当时粮食加工的任务是由女性来完成的。
http://s14/middle/401bced2t73d21bb94cbd&690
【三彩舍利匣】—佛舍利绚烂归处
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
1966年新密法海寺塔基地宫出土
基座按照砖石结构的叠涩须弥座制成,束腰四壁的中部各挖有一个尖拱形镂孔,镂孔两侧有对称的麒麟和莲花。匣身为直口中空方形,四壁中部设假门,四周塑天王、蹲狮,并贴有团花和戳印花纹,匣身和顶盖内壁刻有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题记。
这件舍利匣采用堆塑、贴花、刻划等工艺塑性,使人物、莲花、麒麟等的形象栩栩如生。釉色晶莹剔透,制作工艺精湛,华美艳丽。
http://s2/middle/401bced2t73d21be40de1&690
与此文章相关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