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城文人之2:邵德瑞笔绘老芜湖

(2016-02-23 21:31:46)
标签:

情感

历史

分类: 芜湖古城

邵德瑞笔绘老芜湖

 【“丹青翰墨古城情”系列之第2篇】

 

      邵德瑞,安徽合肥人。笔名老少,号铁山居主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美展,1994年,邵德瑞还应联合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瑞士日内瓦进行文化交流,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举办个人画展。这在当年是很难得的。其《岁寒图》1995年被联合国文化委员会收藏,香港《春秋》杂志、芜湖《大江晚报》等海内外媒体曾加以报道。

20世纪60年代初,邵德瑞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这所名校是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院校,堪称中国美术界的黄埔军校。天资聪颖的邵德瑞能有这样的机会进入名校深造,当年也在芜湖的同行圈里引来许多艳羡。求学期间,他有幸获得了潘天寿、林风眠等艺术大师的指导,为日后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邵德瑞被分配到北京,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名编辑,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70年代初因为思乡心切,他最终还是调回了家乡工作。从一名美院高材生到著名出版社的编辑,从玻璃厂的工业设计师到高校美术教师,邵德瑞毕生与美术结缘。

十多年前,邵先生在退休后开启了新的美术创作之旅——创作“老芜湖风情”组画。当时他还住在光华玻璃厂分配的职工宿舍里。书房逼仄,条件简陋。但是邵先生沉浸在自己如火山爆发的创作激情中,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一幅幅生动的芜湖风情画卷在严寒酷暑中从他的笔下诞生。

20129月,邵德瑞再度举办个人画展,芜湖风情组画自然是其中最亮丽的一部分。大江晚报记者记者夏伟对邵先生做了专访(相关报道见 201293该报)。这里撷取几个片段——

“儿时的印象到现在还不时在我脑海中显现,徽州码头上的船工号子声、船舶起锚的碰撞声……那满载物产的艘艘船只正扬帆待发所形成的百舸争流之壮景,仿佛一曲长河生命交响乐……”说起创作的初衷,邵老早就陶醉在了儿时的记忆中了。当年,他住在民生路,离十里长街和青弋江都很近,对于这些老芜湖的地标,对于当年芜湖人的生活状态,自然是耳熟能详,下笔如有神。

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弋江漕运》、《十里长街》、《上下河沿》、《五光十色大花园》等幅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芜湖的风土人情。

“青弋江上的老浮桥1957年以后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可能知道,大概只有通过我的画才能领略一下当年的情景。给大家感受一下当年芜湖人的生存状态,这是我的心愿。”邵老告诉记者,他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绘就了六幅组画,让生活在这方故土上的芜湖人共同分享。

“我还要画六幅画,比如茶炉子、小九华庙会、织布机房、小人书摊等题材,我在脑中已构思好了,这些都是展现老芜湖特色的,值得创作”,邵老的怀旧之情看来一发不可收拾。……邵老向记者表示:“七十而从心所欲,我将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美,去展示我用心体验到的美。我们当年从事美术,是真心喜欢这个行当,不像现在许多年轻人为了上大学和就业而学美术,心底深处的热爱才是真正能让你为之奋斗终生的!”

    芜湖风情组画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尤其是在芜湖古城人心中激起情感的共鸣。一位参观者在他的博客中写到——

九月下旬去看邵德瑞先生画展,无意中发现他画了许多鸠兹旧迹,展现老芜湖人的市井生活。

他画了芜湖的一条老街巷状元坊,窄窄的巷道两侧两层小楼的商铺林立,小小的画幅上竟浓缩了茶馆、药号、酱园、成衣馆、五金行、甚至鼎鼎大名的胡开文笔墨店等铺面,街市上人流攒动,摩肩擦踵,我似乎都能听得见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要知道,这条街市上曾矗立过江城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的牌坊,而他捐田百亩、杨柳依依的陶塘,直至今日仍是芜湖胜景,历史二字就这样具象地表现在了一幅画中。

邵德瑞先生还画了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大花园,那画面上有说书的、有杂耍的、有看洋片的、有卖膏药的、有卖糖葫芦的,人们乐呵呵喜滋滋地围坐一团,而这样的场景是我所未曾经历过的。其它的诸如隆重热烈的广济寺庙会、如今销声匿迹的老虎灶、青弋江上万帆竞发的壮观船只、早先芜湖人渡江的那颤颤悠悠由渡船拼接成的浮桥、以及晨曦微露时喧腾繁忙的老街早市,我想,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看到这样栩栩如生的画作,应该颇有感触、倍感亲切吧。我不敢说这样的画作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但我知道这位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在一笔一划地悉心描绘他记忆中曾那么熟识而今早已远去的这些老街老巷、生活场景和家乡风貌时,一定是饱含着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的。

我喜欢描绘青弋江边人们在跳板上洗洗涮涮的这幅画作,只因它勾起我儿时的记忆。跳板是由粗陋的竹木搭建在江边、呈长方形、中间又隔成许多小长方形的浮木,人们蹲在上面在清清的江水里淘米、洗菜、洗碗、洗衣、洗床单、洗拖把,那些勤劳的主妇们总是提着一篮的衣物菜蔬,轻盈地轻巧地走在那窄窄的、晃晃悠悠的跳板上,有时江上风浪大,跳板甚至会随着风浪上下摆动,而跳板上的大人们总是镇定自若谈笑风生。小时候的我总是站在江堤上,羡慕地望着跳板上如舞蹈般自如地来来往往的人们,我当然曾经站在那窄窄的跳板上过,可每当有人走动时,那跳板就会晃动,我会立即害怕得逃回岸上,即使跳板是平稳的,可是望着脚下那滔滔流动的江水,也会眼晕头晕,现在想来真是好笑。那时常去的是中山桥下的跳板,至少有两三个并列江边,那时中山桥上的人流、自行车流总是络绎不绝、川流不息的,江堤上有卖甘蔗的小贩,那甘蔗成捆成捆地竖立在江堤上,生意好得甘蔗皮削了满地,那倾斜的堤岸上是东一蓬西一蓬肆意生长的荒草,那江堤是用泥土夯出来的。

    这位参观者可谓邵先生的知音。“苦心人,天不负”,邵老的这番苦心一定会被每一位热爱芜湖古城的家乡人理解。

今年新春时节,笔者拜访了邵老。邵老兴致勃勃打开了许多新作的画幅。令笔者惊讶的是,邵老的芜湖风情系列画不仅又有了新的形式和作品(见附图老北门牌坊等),而且他又新辟了创作领域——开始了以老光华玻璃厂生产为题材的系列组画创作。笔者于绘画艺术是门外汉,感觉他多幅国画作品具有油画风味。邵老说:“我在浙江美院是学西洋画的。中国画要在创新中发展,必须融入西洋画的有益成分。国画创作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赋予时代感。”我想,这大概就是邵老的美术创作理念吧。

走笔至此,笔者忽然对毛老人家那句话发生了疑问——也可能是当年以及后来人片面理解和执行了——那句话是“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也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旧世界”的东西都是该被破坏的吗?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经把文化遗产比喻为大宅子,说“我们要或存放、或使用、或毁灭”。鲁迅先生并没有对旧世界的东西主张一概“破坏”之啊!

唐某愚笨,不得其解。但是仅就唐某范围极其有限的了解,仅就芜湖本土美术家而言,芜湖古城中,“新安画派”传人崔之模先生的老宅被拆了,原安徽书画院院长王涛先生的祖居被拆了(顺便说一句,唐某母校安徽师大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吧,为了修个草坪,最早的教学楼也是被拆了)……何止是拆,原住民也都迁走了。没有原住民的古城还能被称为古城吗?

感谢邵先生用画笔为我们留下芜湖古城沧桑背影,感谢所有其他用画笔、用摄像机、用文章等表现或描绘古城的先生们。

 

2016223草于道一斋

http://s5/mw690/001aMsShgy6ZBcM4JTe34&690

http://s5/mw690/001aMsShgy6ZBcOosYsb4&690

http://s10/mw690/001aMsShgy6ZBcT4xYda9&690

http://s4/mw690/001aMsShgy6ZBcVea1Z03&690

http://s8/mw690/001aMsShgy6ZBcXfoRpc7&690

http://s7/mw690/001aMsShgy6ZBcYrWqG86&690

http://s13/mw690/001aMsShgy6ZBcP2II4bc&690

http://s10/mw690/001aMsShgy6ZBcRzAcV29&690

http://s12/mw690/001aMsShgy6ZBcLCSHp5b&690
【左为邵德瑞先生。摄于其书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