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讲座:情景交融(上)
(2015-02-16 23:03:21)
标签:
高考诗歌鉴赏 |
分类: 大唐国文 |
一、高考试题举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自然景物总是与人类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的写景抒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近年语文高考中的诗词鉴赏能力考查命题大多以之为材料(如05-06连续两年全国卷[第一套]),有其一定必然性。
“情景交融”是古代写景抒情诗主要的抒情方式和共同的艺术特征。从高考命题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
第一,考查把握“景”与“情”关系的能力并进而考查对作品整体意境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如“例1”的(1)(2)两题,“例2”的第(2)题,“例4”的第(1)题等。
第二,考查对“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如“例2”的第(1)题,“例4”第(2)题中有关写法赏析的部分。
第三,考查对写景抒情诗语言和风格的赏析能力。如“例3”有关王维《过香积寺》诗的“诗眼”赏析题。
另外,考查形式以单则作品和简答题型为主,偶有两则作品的比较赏析和客观题型,后者如例(4)。
[附:高考试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2006年高考全国卷)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2005年高考全国卷)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03年高考全国卷)
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6分)
江楼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2003年高考北京卷)
二、解题略说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是我们解答高考写景抒情诗的一个基本原则。
所谓“情景交融”,作为一种抒情方式,一方面是作者触景生情,情寓景中;一方面是作者缘情写景,使自然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用“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加以概括。在王国维看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都是“无我之境”。这些诗句从表面看起来诗人纯是写景,但悠然闲适、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已寓其中。而“泪眼向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是“有我之境”,因为“泪眼”、“可堪”、“孤”等词语明显带有诗人主观感受和感情倾向。
明白了上述道理,正确解答高考诗词鉴赏中有关“情景交融”的考查题也就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其主要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披文入情法。这里的“披”是“分析”的意思,“文”是“文字”的意思。“披文入情”就是发现和分析诗中透露作者主观情感的关键词语(一般称作“诗眼”)来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诗眼”往往是较为传神的动词或作动词用的形容词等。
解答“例1”的第(1)题时,根据“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中的“莫……惆怅”三个字,可以判断作者描写“数枝幽艳湿啼红”的景色并非是为惜春伤怀。
解答“例2”的第(2)题时,根据“自”、“空”这两处“诗眼”,由于“自、空”二字有“白白地、徒然地”意思,可以据此推断作者描写的是宁静的春山之景,表达的则是闲适中又有孤寂、凄凉之情。
二、由象逆意法。这里的“象”是“意象”的意思,“逆”是“逆向推断”的意思。“由象逆意”就是根据诗人在诗中所运用或创造的具体意象来推断其思想感情,它适用于解读以“无我之境”面貌出现的情景交融的作品。
运用“由象逆意法”首先要明确“意境”和“意象”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意境”是一首诗主观情意和客观景物和谐统一所造成的整体艺术画面。“意象”则是“隐含作者主观情意的一个个具体物象(包括景物、动物、植物等)”。所以意境和意象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个体的关系。
例如下面这首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首诗营造的是一个春景清新明丽,心情安恬开朗的完整意境,但意象则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四组。作者并未明说自己心情如何,但我们通过“由象逆意法”却可感知之。
为了更好地运用“由象逆意法”,我们还要掌握古人笔下常用意象的感情色彩特点。从景物讲,西风、夕照常表沧桑衰亡之感;从植物讲,红豆寄相思、牡丹喻富贵、松树表坚贞,等等;从动物讲,鸿鹄、大鹏喻志向远大,杜鹃、归雁寄乡愁之情,……必要时可归类整理并掌握。
把握住上述两点,对于“情景交融”中常用到的衬托、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赏析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