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受伤”背后的冷思考

(2007-06-14 18:57:16)
“受伤”背后的冷思考 
“受伤”背后的冷思考

98年的纽约和07年的上海,时空的界限在不无二异的苦涩中交合——从当时17岁的桑兰到如今15岁的王燕,颈后的骨骼在命运的锤击下分外脆弱……

矫情,或许是文字可以给予桑兰、王燕的丝毫慰藉;但一如体操管理中心主任高健在新闻发布会上一再强调的“后续保障”,绝不能成为“受伤善后”的一切!

桑兰的伤势曾一度挑动了国人乃至世界对包括体操运动员在内的竞技体育参与者“伤病补偿”的呼吁热潮。在桑兰之后,相关部门的确出台了一系列诸如“保险”之类的“保偿措施”,为中国体育的“人性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在又一个“王燕事件”凸显出的交叉路口,仍旧拘泥经济问题不免狭隘之嫌。

诚然,经济上的补偿是对受伤运动员的最直接的安抚手段,但也是相对浅显的手段。与其探究补偿金额的多少,倒不如深入探究是什么造成了严重受伤在体操领域的一再呈现!
 
从现在美轮美奂的高水平体操比赛中仍可以看到古希腊“城邦运动会”不成体系的跑、跳、翻腾等比赛项目的影子;从愈发完善的比赛器材中也可以窥出首先研制出鞍马、平衡木、弹簧板的菲特思想的端倪,但体操运动早已不同于千年前战争之间的调剂以及百年前教育领域的尝试,一如飞速发展的职业体育,作为最能体现人能“身体本能”的体育项目,体操也以增加了比之以往更为严峻的不可控性!

伤病,宛若竞技体育的梦魇,如影随形。无意苛责过于“极限化”的工作增加了运动员的潜在受伤指数,毕竟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分支,追求极限本就是它的诉求之一。真正的问题或许是我们的教练和运动员并没有对“受伤”给予必要的警觉——“一位教练承认,搞体操的都有职业病,比如脖子,主要是劳损,还有一个致命的伤,如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意外伤,比如桑兰事件。这位教练说,体操很难绝对避免这些足以致残的意外伤害。”某位记者在“王燕事件”后如是说。或许从显性层面看来,人人对抗的竞技项目比之“非直接对抗”类项目会产生更大的伤害风险,但以橄榄球、足球为代表的高对抗项目却在受伤范围广度深度提升的同时亦着力完善了相关的防护手段和措施。

“非直接对抗项目”,尤以“人物对抗”项目为甚,体操、举重等项目却在成绩攀升的同时加剧了运动伤害的频度和程度!历史悠久的体操项目在沿袭了厚重的过往的同时也在不经意中忽视了对运动员的各种保护——海绵垫、教练监控便几乎成了颇具危险性的体操运动保护的全部!由是,在客观上的缺乏保护和主观上的忽视保护在桑兰之后再祭出王燕也就不足为奇了。

或许器材上的更新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上降低运动伤害出现的可能性,01年取代传统跳马的“新跳马”便在增加运动员高难动作成功率的同时相对保证了运动过程的安全性。但对于颇有“积重难返”意味的认识上的偏差,或许才是制约体操项目安全性擢升的最大瓶颈。

用最大的魄力和最强的毅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或许才是给予病榻上的王燕最好的祝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