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达芬奇密码》——期待视野、信仰沦丧的悲哀

(2006-06-08 00:25:01)

《达芬奇密码》——期待视野、信仰沦丧的悲哀

 

《达芬奇密码》——期待视野、信仰沦丧的悲哀

如果你希望不容分说地理解电影版《达芬奇密码》所要传达的讯息,那么势必在走进电影院之前研读一下原著;如果率先拜读原著,笃定会产生对电影无可避免的揶揄——一条沟壑,超越440页纸张和一个半小时胶片的区别,更遑论电影导演霍华德与丹布朗不可调和的差异……

 

这是一种期待视野的悲哀:总归会在被视为经典的原著光环下产生对相关艺术形式的不满。或许者更应被规划为人类劣根性一个方面的呈现,可无论如何,这种期待视野的左右断然会对电影本身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同央视愈加重视的对金庸原著的翻拍,纵使真的在技术、布景等发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不免责伤连连。或许,“经典”本身就是对“衍生产品”的一种谋杀——夹杂了诸如斐波那契数列般复杂的密码……

 

诚然,要在电影屏幕中呈现 1-1-2-3-5-8-13-21-34-55……式的数字型迷题不是个简易的工程,至少,如果单从电影本身下手是不会得到品味原著中描述十分翔实精彩这段解密过程的快慰的——甚至,在一些关键性细节上,比如令《达芬奇密码》罹受俄罗斯艺术历史学家米克哈伊·安尼金控诉的“蒙娜丽莎是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结合体”一事并未在电影中被突出展现,只是似数列般被模棱两可甚至囫囵吞枣地快速略过!当然这是在电影艺术片长桎梏下不可避免的瑕疵,也正是基于如此这般的“瑕疵”让人们总归对电影产生了超越原著本身的声音;也或许,负面声音本就是为电影造势的固定手段——当一件事物为数量巨大的受众诟病时,一定会制造同样数目的支持者—— 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喜爱有组织地屠杀同类,同样乐于破坏偶像,捍卫偶像!

 

自此,自然便产生一个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屡次提及的命题:耶稣是凡人,拥有妻子,甚至后代……这条贯穿作品的主线令峋山隐修会以及天主事工会之间扯上了关系,让密致的故事层层展开,同样,让东正教之类的宗教对《达芬奇密码》公然抵制!从艺术创造角度看,天主教、东正教对此片的反应过于强烈,毕竟“艺术真实”终归浮游在那层看似平滑实则脆弱的纸质“湖面”上——和上书本,离开影院,甚至丹布朗自己或许都不在愿意承认自己所坚持的观点;而且,即便国外呼吁的声音振聋发聩,对于多数国人来说也不免一头雾水,毕竟对于中国,耶稣、基督、圣母过于遥远,过于生疏,甚至,对于信仰,中国民众也愈来愈流于肤浅,那条儒释道——社会主义曾经存在的信仰流程早已伴随着过多西方观念的入侵和自我定位的错乱分崩离析!扪心自问,中国人自己到底信仰什么?人权、民权还是财富权?这字面看来只是“权力”但现实中却被我们充当为“信仰”的事实本就是个十足的悲哀——没有信仰,谈什么光明的未来?谈什么承袭的纽带?当我们面对国外因为《达芬奇密码》而捍卫自己心中神圣宗教的所谓“极端主义者”嗤之以鼻时,是否也该考量一下,下一个一百年有什么足以令一个数以亿计的泱泱大国从内部扣成绳结?

 

相比于更多诞生争议的国外《达芬奇密码》受众,对于国人,《达芬奇密码》留下的更多是反思——对于期待视野受挫但却仍然引发票房热潮的反思,对于“虚幻与术形式”却产生“实际宗教效果”的反思,当然,这种反思是基于一种悲怆的情调——毕竟,丹布朗泰国虚无,而宗教反抗也过于缥缈……虚无缥名?或许,但在这“虚无缥渺”背后的确掩映着消弭世界文化偏差的大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