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责任
十月的纽芬兰圣约翰,雪花早已笼罩了这已近极圈的土地的大部,当阴冷肆无忌惮地侵袭这加拿大北部城市的时候,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大奖赛加拿大站比赛却点燃了当地人积存于心炽热的激情!虽然比赛场馆亦是银装素裹,但火热却无处不在地占据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观众无疑是令人感动的,虽然他们会不吝给予本土选手的如潮掌声,但即使在冰场上翻飞的是他们并不相识而且技术上也频频出现失误的选手,欢呼依然会在比赛选手音乐终结时响彻圣约翰的上空!或许我们可以将这解释为这是花样滑冰界约定俗成的模式,但在观众形成的“爱”的氛围下,冰场上运动员们,几人心中是有“爱”的呢?
长久以来制约中国花样滑冰选手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应该是众人皆知的“在艺术表现力上的不足”!有人将其归咎于在舞蹈的编排上略有欠缺,但据笔者所知,中国花样滑冰队在“舞蹈安排”一项上的投资决然不少:除了国内原先配备的舞蹈教练和例行的“到北京舞蹈学院培训”,我们还每年都从国外聘请高水平的舞蹈教练参与到选手舞蹈的编排和指导上来!因此我们无法将自己在此项目上的不够领先加诸到如此的理由上!对中国选手另一个诟病是“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够”,众所周知,花样滑冰需要音乐配合的项目,因此它轻易地让我们领略到一些其他比赛项目无可比拟的优雅气质,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让花样滑冰卓尔不群的环节上,往往我们中国运动员却无法做到更好,我们自然不能怀疑我们民族是否对于音乐有先天的缺陷,毕竟日前在世界各地重新演绎的我国千年前的“韶乐”已经让全世界领略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刨根溯源,还是基于中国运动员对于“比赛”没有形成一种“爱”的意识,一种“展现”的意识……
比赛是值得爱的!因为比赛不单是一个“为国争光”的所在更是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或许在我们看来在28日上演的男子单人短节目的比赛中,加拿大选手布特和裁判进行的“互动”是一种不够严肃态度!毕竟“裁判”一词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刚正不阿,冷若冰霜,但正是因为布特幽默地“挑逗”了裁判,观众才爆发出疯狂的喊叫,裁判才最终祭出74.54的全场最高分!布特的心情断然是愉悦的,即使假定他无法超越美国名将维尔,他在比赛结束的一瞬释放的笑容已经足以传递他在比赛场上获得了足够的快乐,对于比赛,他是爱的,对于展现,他是珍惜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天后进行的女子短节目比赛,虽然我国选手刘艳完成了一个三周接两周的高难动作,而且在技术分上取得了第四的位置,但就是因为“艺术表现力”不足而最终排在第七位……
其实对于中国选手,所谓的“艺术表现力”或许并不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申雪和赵宏博的表现已经证明中国选手同样可以在“艺术表现力”上得到肯定!他们需要改进是对待比赛的态度,一种让“爱”融化在比赛中的责任!
我们的运动员一定也如现今在冰场上挥洒的孩子般有过对于花样滑冰最为原始的眷恋,但太多的“荣誉”、“指标”让他们渐渐磨灭了本该隶属于他们的爱恋,取而代之的是对于比赛心惊肉跳的反应,对于比赛无法正常发挥的状态!申雪赵宏博早已不需要利用比赛来证明什么,因为那不可胜数的奖杯奖牌早已映照了他们的优秀,所以,对于比赛,他们拥有其他中国选手无法企及的“爱”和“展现”的态度,因为他们有资本去“挥霍”,但就是因为这样的“挥霍”让他们继续累计着自己的冠军头衔!
爱,是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应该履行的对于比赛的责任,但同样,是否该有人承担让他们“去爱”的责任呢?
Ljlj1314@gmail.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