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教师成长的周期与规律(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师专业化发展 |
司德菲(Steffy)在费斯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司德菲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http://www.teacher.com.cn/netcourse/tln023a/image/a2.gif见表4.5)。司德菲提出,教师在更新生涯阶段,可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度过低潮,转而继续追求专业成长。这无疑对费斯勒理论是一种超越。因此,司德菲教师生涯发展模式比其他模式更完整、真实地描述了教师发展的历程。
(1)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包括探索期(大一以前,探索教师的工作性质,试探是否符合自己的性向)、奠基期(大二至大四,奠立成为教师所需的基本素养);
(2)初任教师导入阶段。包括适应期(任教第一年,求适应求生存)、发奋期(任教二至四年,大量学习以求尽快成为胜任教师);
(3)胜任教师精进阶段。包括创新期(任教五至九年,不断自我创新和检讨)、统整期(任教十年以上,统整与建构,逐渐走向专业圆热的境界)。
我国大陆的研究者受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框架影响较大,在分析教师的职业成长过程时多采用这一框架。吴康宁教授将教师专业化过程分为预期专业社会化与继续专业社会化两个阶段。傅道春教授将教师的职业成熟分为角色转变期、开始适应期和成长期三个时期。白益民博士把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作为考察教师专业阶段发展的综合标准,认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并由此提出“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这种模式以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把教师内在专业结构更新与改进的规律作为考察核心,展现了一个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渐变过程。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需要一种透视教师全部职业生涯的整体视野。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递进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反复的前进过程。因此,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我们尝试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如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业预备期:主要指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教师”接受师范学院、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等机构的培养。
第二阶段,专业形成期:教师从教的第一年,可能持续到第二年。开始形成简单的教育观念,并初步了解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适应以求得生存。
第三阶段,专业成长期:教师增加了对教学的认识和经验,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对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强的使命感。
第四阶段,专业高原期:由于长年累月固定的教学程式或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情境,及年龄增长、性格变化、掌握了工作相关的所有技能和信息及家庭生活稳定等个人因素,使得一些教师可能觉得自己的技能和绩效都停滞不前了,从而丧失了晋升的能力和动机,并对工作逐渐丧失了激情,整个工作陷入一种僵持状态;一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挫折感甚至无力感,处于消极状态中。
第五阶段,专业更新期:教师在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鼓励下参加在职继续教育,或经过自我心理调适,开始思考和检讨已有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走出上一阶段形成的固定教学程式,能灵活自如地应用各种教学技能并组合成新的教学方式,发展更加实用和自主的教育方法。
第六阶段,专业成熟期:教师在努力钻研业务和开展科研中,结合自身特点和教育发展要求,逐步发展新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思想,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教师专业达到了成熟状态,体验到了教育教学的幸福感,追求一种教学的境界。
第七阶段,专业退化期:年届退休的教师离开工作岗位。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这一阶段是必然存在的,但它也明显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所指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最终归宿是教师达致专业的成熟。
(1)入职期(career entry),时间是入职的第一至三年,是“求生和发现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表现出对新职业的复杂感情,一方面是初为人师的积极热情,另一方面是面对新工作的无所适从,却又想尽快步入正轨的而急切的希望获得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2)稳定期(stabilization phase),时间是工作后的第四至六年。这一时期教师逐渐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比较自如的驾驭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入职时的压力和不适已经消失,教师们此时已经能够比较轻松、自信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同时要求自己在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与提高。
(3)实验和歧变期(experimentation and reassessment),时间是工作后的第七至二十五年。该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道路上的转变期。教师的转变有两个方向: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教师开始对自己及学校的各项工作大胆地进行求新和力求改革,在教学材料、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教改实验,关注学校发展,对学校组织和管理中的漏洞进行批评和指正,不断地对职业和自我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单调乏味的教学轮回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对是否要继续执教产生动摇,因此开始对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新的评估。
(4)平静和保守期(serenity and conservatism),时间在从教的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年左右。经过对教学和学校的激烈改造或是对教师职业的反思和重估,教师的工作进入了平静开展阶段。此时他们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来应对教师工作,但同时也失去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因此教师的志向水平开始下降,教师的工作也变得较为保守。
(5)退出教职期,时间是教师工作的第三十四年以后,教师的职业生涯步入了逐步终结的阶段。
审视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尽管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点。首先,都采用生涯发展或时间序列研究思路,即将年龄作为主要参数和常模来把教师职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强调教师职业特点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其次,也承认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更多的个别化培训的需求。例如,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给予教师不同的支持;在设计适当的培训方法上,考虑教师当前的需要和兴趣。最后,随着对教师发展研究的逐步完善,研究者能完整地看待教师的整个发展历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
表4.5: 司特菲(Steffy, B.)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
|
休伯曼(Huberman,
M.)等人则将教师职业周期的研究进行得更加具体和细致化。他不仅将教师职业的发展周期作了阶段性的划分和研究,而且探索了每一阶段的发展主题,他并没有将发展主题强加给每一个教师,而是依照教师对发展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区分出不同的发展路线。因此,可以说休伯曼的理论更加详细和具有针对性,也更真实的反映了教师的实际发展路线。休伯曼将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归纳为5个时期(http://www.teacher.com.cn/netcourse/tln023a/image/a2.gif见表4.6):
表4.6: 休伯曼(Huberman, M.)等人的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 | ||||||||||||||||||||||||
|
(二)有关教师发展阶段的本土性分析
我国台湾学者饶见维1996年出版的专著《教育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是我国内地学者学习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文献,在我国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他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性和目标,提出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为3个阶段6个时期(http://www.teacher.com.cn/netcourse/tln023a/image/a2.gif见表4.7):
表4.7: 饶见维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
|
(1)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包括探索期(大一以前,探索教师的工作性质,试探是否符合自己的性向)、奠基期(大二至大四,奠立成为教师所需的基本素养);
(2)初任教师导入阶段。包括适应期(任教第一年,求适应求生存)、发奋期(任教二至四年,大量学习以求尽快成为胜任教师);
(3)胜任教师精进阶段。包括创新期(任教五至九年,不断自我创新和检讨)、统整期(任教十年以上,统整与建构,逐渐走向专业圆热的境界)。
我国大陆的研究者受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框架影响较大,在分析教师的职业成长过程时多采用这一框架。吴康宁教授将教师专业化过程分为预期专业社会化与继续专业社会化两个阶段。傅道春教授将教师的职业成熟分为角色转变期、开始适应期和成长期三个时期。白益民博士把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作为考察教师专业阶段发展的综合标准,认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并由此提出“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这种模式以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把教师内在专业结构更新与改进的规律作为考察核心,展现了一个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渐变过程。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需要一种透视教师全部职业生涯的整体视野。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递进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反复的前进过程。因此,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我们尝试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如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业预备期:主要指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教师”接受师范学院、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等机构的培养。
第二阶段,专业形成期:教师从教的第一年,可能持续到第二年。开始形成简单的教育观念,并初步了解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适应以求得生存。
第三阶段,专业成长期:教师增加了对教学的认识和经验,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对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强的使命感。
第四阶段,专业高原期:由于长年累月固定的教学程式或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情境,及年龄增长、性格变化、掌握了工作相关的所有技能和信息及家庭生活稳定等个人因素,使得一些教师可能觉得自己的技能和绩效都停滞不前了,从而丧失了晋升的能力和动机,并对工作逐渐丧失了激情,整个工作陷入一种僵持状态;一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挫折感甚至无力感,处于消极状态中。
第五阶段,专业更新期:教师在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鼓励下参加在职继续教育,或经过自我心理调适,开始思考和检讨已有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走出上一阶段形成的固定教学程式,能灵活自如地应用各种教学技能并组合成新的教学方式,发展更加实用和自主的教育方法。
第六阶段,专业成熟期:教师在努力钻研业务和开展科研中,结合自身特点和教育发展要求,逐步发展新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思想,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教师专业达到了成熟状态,体验到了教育教学的幸福感,追求一种教学的境界。
第七阶段,专业退化期:年届退休的教师离开工作岗位。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这一阶段是必然存在的,但它也明显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所指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最终归宿是教师达致专业的成熟。
(1)入职期(career entry),时间是入职的第一至三年,是“求生和发现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表现出对新职业的复杂感情,一方面是初为人师的积极热情,另一方面是面对新工作的无所适从,却又想尽快步入正轨的而急切的希望获得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2)稳定期(stabilization phase),时间是工作后的第四至六年。这一时期教师逐渐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比较自如的驾驭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入职时的压力和不适已经消失,教师们此时已经能够比较轻松、自信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同时要求自己在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与提高。
(3)实验和歧变期(experimentation and reassessment),时间是工作后的第七至二十五年。该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道路上的转变期。教师的转变有两个方向: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教师开始对自己及学校的各项工作大胆地进行求新和力求改革,在教学材料、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教改实验,关注学校发展,对学校组织和管理中的漏洞进行批评和指正,不断地对职业和自我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单调乏味的教学轮回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对是否要继续执教产生动摇,因此开始对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新的评估。
(4)平静和保守期(serenity and conservatism),时间在从教的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年左右。经过对教学和学校的激烈改造或是对教师职业的反思和重估,教师的工作进入了平静开展阶段。此时他们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来应对教师工作,但同时也失去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因此教师的志向水平开始下降,教师的工作也变得较为保守。
(5)退出教职期,时间是教师工作的第三十四年以后,教师的职业生涯步入了逐步终结的阶段。
审视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尽管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点。首先,都采用生涯发展或时间序列研究思路,即将年龄作为主要参数和常模来把教师职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强调教师职业特点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其次,也承认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更多的个别化培训的需求。例如,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给予教师不同的支持;在设计适当的培训方法上,考虑教师当前的需要和兴趣。最后,随着对教师发展研究的逐步完善,研究者能完整地看待教师的整个发展历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