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和学习悄然兴起

(2011-09-09 09:55:54)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理

 

                                

                             心理学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和学习悄然兴起

 

 

          讲座思路:以2010年11月迎泽区上海研修班课程内容为主线,以心理学、读书、我的感悟为主视角,夹叙夹议。

 

          心理学是一门极有兴趣、应用广泛而又似乎带有“神秘”色彩的学科。在实证心理学的世界系统中,没有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心理学的诞生仅一百多年,普通心理学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实验室的建立,发展心理学1882年、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908年、美国罗斯、英国麦孤独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导论》。

           * 实证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表象有着神秘色彩,实际就在我们身边。如:赏识度(不足和虚无)、真诚度(认可和实效)、鞭策度(激励和打击)的研究、琢磨、推敲。

 

           实证心理学、经验心理学。

 

           我国的经验心理学、哲学说辞心理学就很远古了,在《素问》、《孙子兵法》中。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兵者,诡道也,能示而不能……  孟母教子,三次易境……

 

 

           2010年11月迎泽区上海研修班课程内容回顾:

 

           12日上午数学侯锁生、特教、曾任校长、院长。在讲座中提到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人发展中,前面最近的发展区域。

           教育中,学生、自己的孩子,下一步需要发展什么?教师和家长不知道,会贻误了“最近发展区”的最佳时刻。

           三岁之魄,七岁之才。就是先人时期所说,发展孩子气魄、气质,认知能力、习性形成的最佳时期。现在,人类的智商早发展了,孩子们的发展区提前了。

           抓周,就是测试孩子潜在的发展方向。

 

          现状:

           当我们的青春期教育还不成熟的时候,学生们就触摸到了异性思恋;当我们还找不到婚姻学校时,离婚率已经开始攀高;当我们还没有一本像样的婴幼儿教育的书籍时,孩子已经写字了…… 

           教育还没有较好的覆盖住我们的生活,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先行。教育结构、内容的筛选、淘汰、更新、自主研究是迫切的。

          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指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在学校,关键在家庭。但是,“年轻的家庭”尚不能承担如此重任——年轻的家长还不能完全读懂自己、读懂孩子。

 

          12日下午物理常生龙,特教,曾任副局长。他提到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提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差异(S:注意力能力、理解能力、思维速度、记忆能力、脑容量、情商、适应同化能力等)。

 

          他提出备课三点:

          1、使自己明白(明白教材、学生、自己)。

          2、使学生明白(自主性)。

          3、让学生容易明白(新知识尽力落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被动”在现时凸显了出来,学生的被学习,职工的被工作…… 被生活、被做饭、被旅游……   一部分被动学习的孩子的潜意思里,有着主动忘记——自我保护大脑的功能,“上课记笔记,下课被笔记,考完试全忘记。”。我做过一个统计,我们学过的知识,7%可能会用上,别人说,能用上的不到5%。

          被动,有现实的原因、习惯的原因、认识的原因,有也有社会助长的影响。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是一个极具人性需要的课题。

 

          他讲:学校是一个使学生变笨的地方。

 

           13日上午语文于漪,特教,曾任校长。她提到了她做校长的准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论语。

            提出:我们的教育最对不起的是男孩子。武力,有时是至高无上的。男孩是保卫国家的主体,现在男孩的习武课程多被搁浅了,将来怎么打仗?

            9月14日教育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中小学每天硬性要求活动一小时,健康重于学习,8--1 大于8 + 1 。

            提到了:有教无类——孔子。(无条件的关怀——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我们当前有着驱赶“捣蛋学生现象”,让他们去哪里呢?接近边缘生活吗?学生统计的正太分布里有0.3%的学生为“上智和下愚”——孔子。这部分学生,推出学校,是违法和制造预期下犯罪。

            于漪认定优质优教。现在的优质优教--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矛盾着。现行中注重教育公平:教育资源的公平,不允许分快慢班。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按照教育规律——优质优教、各个层面充分发展、长短皆备、为国家培养栋梁,意义深刻。

            于漪提出:教师不能“被”发展,要自主发展。当前关注着教师师魂、师能、师风的建设。

           * “被”,损坏我们工作、生活的情趣,我们的和孩子们的。

 

            13日下午数学陶维林,特教。这是一个有趣的教师,是课件几何画板的大玩家,看他那活灵活现的几何图变,是一种超级享受。提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重要的。

             陶老师的特点是读书和引入。

            不读书人的讲座,会有重复先人思想和数典忘祖的可能。

            陶老师的引入和他自己的思想:

            不要轻易的让我告诉你什么?——苏格拉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一个等待别人布置任务才干的人,不可能成为领跑的人,……

            一个老爸不看电视、不断学习的人;或许他的孩子也会不看电视,不断学习。

            南京师大附中培养学生的理念:要自己学会找事干。

            写完题目,闭上你的!教师看着窗外,让学生想,至少有想的准备。

            不要帮助学生读题目!!!

            启与发都要恰时、恰好。

            教师要清楚,然后设计一个过程,让学生也像你一样的清楚,这就是教师。——陶老师

           

           * 有人说过,人的进步需要读好书,交高人。

 

           14日上午心理杨敏毅,特教。

            ………………………………

 

            14日下午教育学郑金洲,教授、博导。郑老师以多学科的视角,从微观到宏观……  他的讲座里有1/3的篇幅是直接引用了心理学上的成果。

 

            15日上午语文沈红旗,特教。提出:以心理学角度,立足师生课堂行为。

 

           * 在七个讲座中,我们看到心理学在各个学科的应有和渗透。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进步,随着信息和节奏的瞬息万变,人们的心理映射和丰富的物质一样炫耀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工具,或者是一门爱好,或许应该是一门必需的知识,正在无声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渗透、蔓延。

 

            比如:

            你能和自己的孩子深度流畅的交流吗?

            你能理解您的员工,为什么和你抵触吗?

            为什么很聪明的孩子,不愿意学习?

            学生潜在的不喜欢教师,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多少?怎样调整?列入教育中了吗?

            对你不喜欢的学生,你研究过为什么吗?

            学生的“口袋书”对学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看?引力在那里?会是无缘无故的吗?(社会归因理论)

 

             人的内心,是他所接触世界的镜子,他接触了什么,就会从他的内心里映射出来。了解一个人的遗传、生存环境和性格倾向,或许就会知晓他的大部。我们的同事、学生,我们有多少了解他们的处境、经历,或许就会知道他们的心境和情绪,态度和意向。

 

             人生的意义有哪些呢?适度的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或许是生命的一个意义。比如:去一个新的景点旅游,认识一个新的朋友,读一本朋友推荐的书,按照菜谱学习做菜,换一个工作环境…… 安于平淡,乐于新奇。

 

             读书是一种宁静、愉悦和境界,是快乐的一种。闲暇的时候,看看、知道一些艾里克森、皮亚杰、维果茨基、柏恩、佛洛伊德、马斯洛、梭罗、劳伦斯、荣格、巴普洛夫、洛克、雨果、国学…… 的文字、思想和观点,他们的火花有可能会给我们能量、共振和引导…… 或许会帮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