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战宛城》剧情梗概及唱词

标签:
汉剧唱词战宛城 |
分类: 汉剧 |
曹操征战张绣,张绣不能敌,降曹,并引曹兵入驻宛城。曹安民得见张绣婶母邹氏美貌,引见曹操,曹操大喜,纳入帐中。张绣暗遣兵将,夜袭曹营。曹操不防,典韦、曹昂与曹安民战死,大败而逃。
曹操:二净。张绣:六外。曹安民:五丑。邹氏:八贴。典韦:十杂。贾诩:一末。曹昂:七小。李典:三生。乐进:六外。胡车儿:十杂。
第一场
典韦:(西皮倒板)有本都出大营三声炮响,(西皮慢板)曹营中闪出了大将典韦。坐立在马雕鞍观察仔细,抬头看得见了一座城池。前朱雀后玄武风景之地,左青龙右白虎两下分离。怪不得小张绣霸占此地,每年间不进贡反夺社稷。耳旁内又听得鼓乐齐起,又只见他营中摆动了军旗。有本都下马来双足踏地。
张绣:有张绣进前来施礼作揖。
典韦:问元帅你身后站的哪个?
张绣:这就是我营中贾诩先生。
典韦:我丞相在许昌常常夸你,他讲道贾先生是个好的。
贾诩:大元帅你不要将某夸起,多只为母在堂不能远离。来来来我三人同进账里。
典韦:我三人在营中谈论军机。
胡车儿:(赞子)炮响三声子午开,马行千里倒尘埃。眼望长江波浪滚,好似冰山倒下来,好似冰山倒下来!
典韦:此马生来无比,走路压赛云飞。上高山如同平地,下北海现出四蹄。
张绣:我有意与大元帅八拜结交,不知意下如何?
典韦:长者为兄。
张绣:强者为兄。
张绣:与大元帅八拜结交,无物可敬,我只得敬酒三杯。
贾诩:元帅与大元帅八拜结交,小某无物可敬,我也只得把酒三杯。
典韦:(西皮散板)自幼儿在原郡操习武艺,闲无事带小子郊外射猎。多亏了夏侯惇将某荐起,荐与了曹营内独掌兵旗。曹丞相在许昌大兵点起,要把你宛城地马踏如泥。
典韦:尊元帅和先生一齐请起,抬头看又只见红日落西。辞元帅和先生某回营内,曹丞相降下罪有俺典韦。
张绣:见典韦回营去颜色不正。
贾诩:三日后管叫他命丧宛城。
第二场
邹氏:(引)思想奴命苦,寂寞难挨受。(诗)我夫张济英雄将,大破黄巾一命亡。曹操带兵宛城上,张绣可算一栋梁。(西皮慢板)吾夫张济威风凛,大破黄金命归阴。将身且把楼台进,抚动瑶琴散精神。
曹安民:张绣接我把宴饮,好酒吃得醉醺醺。参参跌跌往前进,听琴音内面有高人。
邹氏:正在抚琴散愁闷,耳听门外叫开门。下楼用目来观定,抬头得见少将军。
曹安民:叫声美人且随定。
邹氏:将军要做引荐人。
第三场
曹操:(西皮原板)有老夫在许昌大兵点起,要把这宛城地马踏如泥。
曹安民:美人营外且站定,禀明叔父将你迎。
曹操:既是这等,叫她悄悄的进营,不准三军知道。
曹操:(西皮原板)老夫用目往下瞧,美人生来美多娇。走向前来忙搂抱。
曹安民:拿了过来!哪里什么忤逆不孝,分明是多了我一双眼睛。这正是:两眼不相见,各自行方便。
曹操:美人站起说根苗。
曹操:美人生来世无双,
邹氏:我与丞相配鸾凰。
第五场
张绣:戟马可曾到手!
胡车儿:已曾到手。
张绣:起兵!
第六场
曹昂:且住!那里人马呐喊,想是张绣人马前来偷营劫寨,我不免截杀一阵。
第七场
曹昂:叔父!张绣前来偷营劫寨,叔父缘何坐视不理?
邹氏:哪有此事!他是惊吓丞相,叫他出去。
第八场
曹昂:叔父呀!张绣杀到中军宝帐来了,你还不快快逃走?
邹氏:断无此事,丞相你不要听他的话!你我安宿好了。
【曹昂杀死邹氏介。】
曹昂:叔父!杀得来了,快快上马!
第九场
典韦:且住!那里人马呐喊,想是张绣前来偷营,俺不免截杀一阵。(摸戟无有)哎呀!(又摸马无有)哎呀!
【四青袍摸上,被典韦打死。胡车儿、张绣、四白龙套上,典韦拿人架住胡车儿的枪,曹操骑马冲下。同下。】
第十一场
张绣:典韦杀法厉害,如何是好?
贾诩:你与他交战,待我放他一箭。
张绣:此计甚好,照计办来!
第十二场
【典韦上,两边望,自刎。张绣、四白龙套上,掩典韦尸,下。】
第十三场
乐进:将军!原来是张绣追赶,你我前去接杀一阵。
李典:起兵!
乐进、李典:丞相!二位少爷丧命,丞相不啼哭。大元帅丧命,丞相啼哭,是何道理?
曹操:二将不能知道!二奴才不听老夫的约束,死者无亏。大元帅一死,去了老夫一支左膀,叫老夫怎的不哭!
乐进、李典:丞相手拿什么?
曹操:乃是香包。
乐进、李典:明明是一只绣鞋。
曹操:绣鞋?待我观看。哎!就是害在这个冤孽她的身上。
乐进、李典:丞相身穿的什么?
曹操:乃是大红袍。
乐进、李典:明明是穿的女衣。
曹操:待我脱下来观看。哎!损兵折将就出在这件衣服的头上。你们要不要?
乐进、李典:我们不要。
曹操:不要就扔了它!
乐进、李典:丞相再还下不下宛城?
曹操:唉!张绣那个娃娃摆十二碗筵宴接老夫,再也不下宛城了。马来!
乐进、李典:呀!丞相转来!丞相头戴什么?
曹操:乃是相巾。
乐进、李典:明明是一支花。
曹操:取了下来观看。哎!花花花!你就是惹祸的冤家!扔了它。收兵!
曹操:我的美人呀!
乐进、李典:张绣杀得来了!
曹操:那里杀得来了?你们小心了!
第十四场
张绣:收兵!(徐正奎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