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育生学习动员会发言稿

(2013-12-22 20:39:36)
标签:

教育

体育生学习动员会

主题:提升自信,自我加压;专业文化,齐头并进,力争2014高考成功!

会议内容:

一、训练要能吃苦。一般而言,学校越好,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就会越高。怎样才能有高的专业课分数呢?唯有苦练,没有任何捷径!二级部的刘思瑞训练刻苦认真,从原来的体重180多斤减到了150多斤。一个理改体的男生,张利冰,搞体操,立定跳远,2.8米满分,练了一年,由原来的2.5米跳到高考时的3.2米多;另外还有:49级的吴秀春、张计新,文化课较差,但也升入到大学,现就读于齐鲁师范学院。不多举例了,他们的例子说明只要有雄心,有恒心,能吃苦,那么,我们就能在专业上取得好成绩,而且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好身体。现在,咱们看几所高校,看一下,也比较一下它们的录取专业分数。北京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德州学院、滨州学院;体育类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看大屏幕)

      从现在开始的一段时间为冬训阶段,对我们体育素质、专项分数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同学们必须在冬训阶段肯下功夫,谁早下了功夫,谁就早受益,谁的专业成绩分数就更优秀。目前,就我们级部的体育特长生而言,在专项训练上就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是跑向训练场,这样做既节省了路上的时间,有相当于做了热身训练,而且还为训练赢得了更长的时间。这样的学生训练效果不会不好,专业成绩不会不强;相反也有一部分同学,该训练力量和速度时,逃懒、刷滑,去看看打篮球的、坐下来系系鞋带、去训练场时慢慢腾腾,到哪里后再做适应性运动等等。这样的话,时间就过去了一般,还没进入训练状态就该下课了。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会被未来舍弃!

     所以,我们要按照老师制定的训练计划,进行系统训练。这个计划是多年来的积淀,是正确、科学的。而我们个别同学未经老师许可,私自去训练,这样不仅不能对你有多大益处,让你有进步,而且会影响到你接下来的正规训练,是得不偿失,而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何为之?

二、文化课要优秀。如何做到优秀?

     和训练是同样的道理,途径就是刻苦,抓住可以利用的有效时间。咱们中有复读生,他们知道,对体育生而言,专业和文化课成绩同样重要。他们当中就有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够线而不得不复课的。

     现在,咱们算一下时间。今天始1218日,体育专项考试是48号,提前一周去济南进行适应性训练,考试结束后进入学习状态就到了415日,那时,离高考67日还有最多52天的时间。同学们想想,仅靠50天的时间你能增长多少知识???

     而我们现在到4月初还有多少天的时间?102天!所以说,我们应该抓住体育专项考试前的时间,充分利用好能利用的时间,学习自己文化课,用知识武装自己,给自己壮胆、撑腰!

怎样去学?

     咱们有个别同学还在“破罐子破摔”,就是认为自己是破罐子一个,所以,也就不去努力,而是一味地逃避、耍滑,绝没有一点积极应对的想法。说他们不是体育生吧,其他人去训练时,他们也去了;说他们是体育生吧,别人在认真训练,而他们却生法应对,做到如何逃避训练!

    如何确保文化课成绩?

1、首先,克服对自己要求过低的想法。不要认为练了体育就能考上学,我现在不学,到考场上“发挥一下”考他个370分也没问题。如果我们都有这想法,如果你所赶得考场考生成绩都不好、如果到时候监场很严等等,遇到其中的一中情况,你就完了!所以现在要学,自己学了,才好用来应付高考。

2、用好现在能用的时间。上课时,认真听,该记录的记录,即使是现在没完全学明白,到时候再用时,自己也知道那是重点,那些知识自己会,那些不会,认真去学会的,这样效率高,且节省时间!

     该做的练习要做,尤其是简单的内容,一定要弄明白,真正掌握。高考中基础题占到了85%以上,掌握了他们,何愁考不上学呢?

3、看看近四年的体育生录取线:2013369分;2012399分;2011375分;2010377分。应该说,我们不能按照最低分准备,而应该按最高分准备。现在,咱们看看咱们考的这几次的分数。(大屏幕)

4、最后再看一下上面提到的几所高校的文化课录取分数(最低分)

通过今天的会议,看了这些数据,我想同学们应该知道对于专项和文化课怎样去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